首页 > 新闻 > 评论 > 正文

自主命题掩盖高考不公
2014-09-04 15:00:34   来源:腾讯新闻   评论:0 点击:

  今天,教育部公布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从2015年起逐步扩大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从1987年起持续了将近20年并不断扩大的高考自主命题,第一次迎来了明确的收缩信号。

  对此,笔者叫好,这种意义不大、并且拼命掩盖社会不公的高考制度,到了该走向完结的时候了。

  是的,自主命题这种形式,从一开始就违背了高考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公平。

 

评论:自主命题掩盖高考不公

 

衡水二中高考誓师大会现场。

  回顾这一制度的缘起,官方给出的说法是“高考分省命题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和政治地位的不同,全国各省市在高考录取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和落后地区在大学录取率,特别是重点大学录取率指标上存在极大差异。

  以北大为例,2013年,北大在北京录取理科考生136人,文科考生79人。而相邻的河北省,这两个数字分别21和24人。河北的考生数量是北京的6倍左右,这种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直观的后果,是北京考生可以使用难度偏低的考卷,拥有相对轻松的高中生涯。而河北呢,就会产生衡水中学这样的“高考生产线”。

  看似美好但不接地气的改革,最终都难免成为现实的工具。在教育资源不公平如此显而易见的情况下,自主命题无疑成为了加剧这一情况的帮凶。不同省份的题目不同,难度不一,最后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录取分数的差异,掩盖教育不公的真相。有一个河北的同事和笔者说,高三时他把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拿来练手,发现北京上海高考的难度仅相当于河北高一水准。

  即使是自主命题省份的学生们,恐怕也未必就喜欢这一制度。自主命题下,各省的自主权被迅速放大,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改革。以江苏为例,这个经济大省在高考上也标新立异,方式一变再变,题目风格越来越“奇葩”,当地考生不难没有“减负”,反而要不断适应改革,苦不堪言。各省在自主命题上付出了极高的成本,但是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收益,这项制度投入很高,但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高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公平”二字。高速发展的中国正迎接着社会的撕裂。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贫富分化的加剧,使得阶层的概念开始凸显,各种不公平现象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高考这种标准明确、方式严格的方式,成为了弱势人群接受良好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最低成本手段,维护它的公平性是大多数人应该拥有的共识。

相关热词搜索:命题

上一篇:苹果iPhone6或许将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
下一篇:读书是党员干部不断升华的良途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