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观点 > 正文

聚精会“胜”:百年变局下国企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
2022-09-30 10:26:41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应对这一变局,关键在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载体,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当然责无旁贷地就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

  为此,国有企业须能正确认识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科学内涵,在全面贯彻新发展格局中育先机、开新局,争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特别是积极推动自身生产转型,从追求高速扩张走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要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丢掉幻想,正视现实,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要坚守制造业,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自身为“链主”和“龙头”,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要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实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领路人,在国际市场高质量展示中国智造、中国品牌、中企形象。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作用,但反过来,意识对于物质也具有能动作用。这启发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既要善于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智慧,提高认识,也应重视精神因素对于社会实践的导引和激励作用。习总书记就强调:“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国有企业,尤其“百年老店”型的大型国企,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渐积淀了厚实、奋进的精神力量,发扬这些精神力量,可以极大鼓舞国有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勇于创新,顶风而上,驾驭百年变局,化危为机。

  已有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通常聚焦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制度与精神实为一对辩证范畴,制度是关系到国有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精神力量就不重要。比如: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相关研究,就提醒企业在其有形的物质元素之外无形的精神元素的重要性;也有研究者注意到,企业家精神尤其创新品质的突出意义,认为市场并非给定,技术亦非外生,而是由企业家“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形成好的治理机制,这是一个方面的努力,或者说是一种基础性、前提性的努力,除此之外尚需进一步发掘源自企业历史发展所沉淀的重要精神元素,将之醒目、放大,并且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之活化,融贯于决策行为、员工管理等各个层面,对于国有企业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推动新发展格局形成将可以发挥深邃、长远的影响。

  徐州矿务集团的例子就很具代表性。徐矿拥有93年党建史,93载栉风沐雨,徐矿人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深深烙入心中,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一代代徐矿人筚路蓝缕,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煤炭工业探路、为国家经济建设奉献,成为引领煤炭行业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十三五”规划以来,徐矿人不断从新思想新理念中汲取力量,展现爱国、奉献的企业精神追求,凝练出“满怀对党忠诚、满眼都是资源、满眼都是人才、满腔家国情怀、满满正能量”的“五满”理念,在这种精神理念激励下,2021年7月,徐矿集团完成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127项改革任务,荣获“全国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企业”称号。徐矿精神对于徐矿改革创新提供了巨大动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发挥我国国有企业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作用:要格外重视从国有企业悠久历史和产业抱负中提炼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雄厚精神动力,鼓励员工勇于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掌握堪称“国之大者”的核心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以自我为中心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形成强大产业集群;激励管理者敢于改革,针对企业老大难问题、拖后腿问题痛下刀子,摆脱历史旧账,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营造精神家园,凝聚正能量,将企业打造成劳资和谐的美好家园;乐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各界协同共治,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这些追求,坚持党对于国有企业的领导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应通过党的领导,发现企业精神、培植企业精神、呵护企业精神、宣传企业精神,将企业精神元素融入国有企业生产和销售、制度设计和运行、人员管理和互动的每一个环节,为国有企业在我国百年变局中奋发图强发挥应有作用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矿业大学 高然、蔡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时代“大思政格局”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