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观点 > 正文

柴思原:浅谈五种自我矛盾和心理割裂
2022-09-06 09:56:29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作者:柴思原,社会科学研究者,散文作者,日本文学爱好者。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

  第一,可能我们都同时存在有两面,一面在白天追求一种智识与精神的交流,一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另一面在夜晚追求一种肌肤和肉体的联结,一种感官与感官的慰藉,可能这两种都是爱情的基础,虽然我们总是理想化我们的前一面,压制我们的后一面,总是把精神交流想成“圣洁”的,把肌肤之亲想成“龌龊”的,总是在“纵欲”和“禁欲”之间斗争、寻找平衡,这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对我们人类身上的这两面的粗暴区分可能是有些不公正的,也是不利于人们理性地理解和对待自己的基本情感和性需求的。

  第二,可能一些艺术家在写作、音乐和其他的创作形式中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和包容力,但是却在日常生活和与人相处的一些方面显得极度迟钝、闭塞、封闭甚至刻板、自私、生活不能自理,说话颠三倒四、反反复复、意味不明。可能,这也是他/她们潜移默化保护自己的“灵性”和“诗性”不被日常的琐碎事物消耗的一种策略,让他/她们可以把大部分的气力和心血放在更重要、更有价值、更具有创造性的事业上,在一些无谓的社交中保持某种“节能主义”,创造足够多的独处时间得以储蓄能量。他/她们在人际关系中有可能表现出极为简单、温和甚至有点痴傻的一面,在作品中却可以展现出非常复杂、阴郁甚至尖锐的那一面。当然,他/她们如果想,在日常里面对不认同和不欣赏的人也可以极为一针见血、尖酸刻薄,只不过有时他/她们为了避免矛盾而选择沉默寡言、表演嘴笨和圆滑而已。

  第三,艺术家们往往也和普通人一样希望从家庭中寻找安全感和温情,然而他/她们艺术创作的反省性质又需要他/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与家人和故乡保持距离,他/她们怕和家人以及“酒肉朋友”过度的日常接触会使写作庸俗化、灵感尽失,沦为讨好和谄媚的工具。这种主动的拉开距离又会让他/她们产生内疚、不孝和被孤立的感觉,所以说他/她们身上可以纯粹和天真烂漫与不接地气和不食人间烟火并存,“禁欲”与“纵欲”交替。有时他/她们不一定能有效区分开艺术和生活领域,有的时候会入戏太深,把艺术理想强加在对生活环境和他人的判断,他/她们这种内外的割裂、艺术和生活的自我的彼此重叠、影响会让一些艺术圈外的庸人、俗人觉得虚伪至极,所以如果一个创作者天赋不够、生不逢时、未获得足够的世俗成就,那他/她的愤世嫉俗、郁郁不得志和怪癖等不但不会被世人包容,反而会被嘲讽、贬低为事儿多、矫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以说,创作者的世俗成就和社会地位往往是他/她们保持自己独特性格的某种“免死金牌”,只不过这种牌是普通人非常难获得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动的出身、偶然和运气,不单单是成功学的励志故事里强调的主动的勤奋、努力。

  其实,艺术家们即使在与朋友的相处里不直接表现出来,但他/她们可能并不甘愿做社会可有可无的齿轮,而且心里有点厌恶那种那日子过得很平庸、机械、为他人打工的上班族。而且,正因为他/她们的内心往往是敏感脆弱的,甚至热衷于表演一种悲天悯人和苦大仇深,他/她们需要身边的人乃至公众给予一些特殊的耐心和保护,让他/她们不会因为和俗世太频繁地交手而失去自身的独特性。

  第四,一些创作者心里既希望有兴趣爱好类似的人能和他/她们交流文学艺术,对他/她们的作品进行反馈,但他/她们心里可能也有些抗拒这种人的出现,因为他/她们担心在别人身上像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那很可怕,让人恐慌。他/她们害怕和对方聊得热火朝天,失了分寸,放下防备,最后主动抖落出来秘密,暴露出本性,最终被人利用自己的弱点而被伤害。他/她们也很恐惧别人直言不讳的批评,那很刺耳,让人心寒,所以他/她们往往只会假惺惺地问旁人意见,但其实心理还是固执己见、不愿修改调整。

  第五,一些创作者尝试在心里摆一杆秤,以作家为例子,他/她们往往希望自己能够在文字中充分重现自己的内心体验,充分展现自己的世界观,然而他/她们也会隐隐担心读者是否能够不那么费力地与这些创作共鸣,担心如果太隐晦,读者会抓不到重点,如果太直白,读者又会觉得意境不够,所以作家企图在自我放纵和自我克制之间试图取得平衡。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偶尔会把新写的诗歌和散文发给关系好的一两个朋友看,我很感谢他/她们的简短点评,因为他/她们或许明白,我并非真的是想要专业的反馈,而是我每次写完一篇比较满意的作品,就有一些分享欲需要释放,他/她们明白听到三言两语的叫好我就能受到鼓励、觉得被支持和关怀,所以可以没有顾虑地继续写下去,他/她知道我其实并不寻求真正的理解,而是一种陪伴。他/她们很了解我的敏感,也尊重我文字中天然的细腻和力量,知道我把对周遭和自我的不快、埋怨和失望以及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负担、孤单和遗憾都一股脑放进了文学里而不是嘴上和社交媒体上,所以也很保护我,不愿我被世俗的评判和流言所伤害。而且他/她们和我保持着恰当的距离,从不越界询问我特定内容的写作动机,也不问我是否会遇到瓶颈和如何获得灵感这种尖锐而深奥的问题,所以我在作品发表前没有被偷窥和被批判的心理压力,而可以日常安心创作,作为一个并不成熟的创作者,我对这种朋友的存在感到庆幸。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人民立场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