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传媒 > 正文

光明日报:动漫人才培养呼唤“高精尖”
2012-08-29 09:19:45   来源:人民网   评论:0 点击:










  去年暑期档的动漫电影大战,让人记忆深刻:五部国产动漫电影票房不足9000万元,远远落后于《功夫熊猫2》5亿元和《蓝精灵》4亿元的票房。在这场真刀真枪的市场比拼后,很多人都对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思考,除却缺乏好莱坞完善的动漫产业链和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之外,动漫产业人才的瓶颈也成为导致中国动漫“慢”下来的重要内因。
  
  动漫人才的理想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对动漫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也最为紧缺的是创新型动漫人才,他们是金字塔的顶尖。“高精尖”动漫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奇缺,正在成为影响我国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是好编剧缺乏。动画片编剧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不错的文字基础,熟悉动画制作原理和流程,具备全新的卡通思维语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本来就匮乏,加之低得可怜的报酬和大部分制作环节的不规范操作,直接导致好编剧难觅踪影。
  
  其次是创意人才匮乏。在故事的创意上,我国动画作品存在明显的说教色彩,缺乏亲切感和童趣,难以引起共鸣。而反观国外一些动漫作品,它们除了有较强的故事性,同时也很注重细节。美国梦工厂公司几乎每部动画电影都投资过亿美元,耗时数年,有四五百个艺术家参与,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酝酿故事、设计情节。也正因为这样,《怪物史瑞克》等一大批动漫电影才能“风行”世界,老少皆宜。
  
  再次是复合型人才稀缺。动漫产业是一个多链条分工协作的系统工程,内容创意、技术设计、项目策划、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等,尤其需要复合型人才和全产业链人才。而在国内动漫设计市场,创意少、外包多。难怪一位业内人士感叹:优秀的动画设计师年薪在10万—30万元左右,有价无“货”!
  
  其实,目前国内有大大小小400多家院校开设了动漫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为数不少。但问题是,他们大多着眼于理论层面,实战能力有限,加上培养周期长,软件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发展,很难缓解动漫市场的真正“饥渴”。
  
  创意人才的缺乏,与国内动漫教育模式呆板、与现实脱节、过于注重技术培养的现状不无关系。在数字媒体时代,动漫人才培养更应注重综合素质,要求学生要将科学、艺术、人文融于一身。但目前我国动漫人才培养的层次过于单一,且侧重于制作技术人才,同时对于动漫的原创、编剧以及产品的市场开发等人才的培养缺乏规划。这说明,动漫人才和市场之间、人才和动漫艺术之间的桥梁关系尚未搭建好,这是动漫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欧美大学选拔动漫人才有两大标准:一是兴趣,二是创作基础。在国际顶尖动画学院——法国高布兰学院,其录取对象覆盖全社会,整体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他们的考试方式也相对灵活。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对动漫人才的招考体制相对单一,只将学生的造型能力(素描、色彩、速写)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导致考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此外,我国动漫学界与业界难以实现有效联动的问题也急需解决。在欧美国家,动漫学界与业界之间的互动已成常态。通过合作,学界获得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业界也将学界的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反观国内,动漫业界很少主动要求高校提供创意、思维、设计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即使聘用一些师生,也只是把他们当做廉价劳动力。同时,国内高校师资队伍中,来自业界的教师仅占极小的比例,很多教师缺乏业界的实践经验,缺乏对业界的真实了解,只能空谈理论。
  
  针对以上情况,动漫教育应该致力于建立教育和产业双向合作模式,政府应主导建立一个扶持机制:鼓励业界的创作者到高校任教,资助学生到业界实践。只有这样,我国的高校与动漫企业才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的联动态势。
  
  动漫人才的培养不是走出学校即告完结,学生毕业之后仍需接受高质量的社会培育,包括毕业后的岗前培训和人才在企业的继续培养。目前来说,建立企业员工培养机制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业界普遍缺乏对员工培养的意识;另一方面,我国的动漫企业起步较晚,实力有限、经费紧张。对此,政府应早日建立相应机制,给予动漫人才培养必要的扶持。
  
  

相关热词搜索:光明日报 人才培养 呼唤

上一篇:《完美释放》第一季收官 正娱乐释放正能量
下一篇:羊城晚报:综艺节目的剧本要有底线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