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打破身份壁垒,逐渐消融城乡差距
2016-03-04 16:13:15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中国自古为农业大国,即使近年来,国内的工业、贸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深入发展,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但农业、农民问题,却始终是那些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对中国国情有着清醒认识的有识之士长期追踪和关注的问题。在资源稀缺和人口压力巨大的条件下,中国农业如何在当代经济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村实行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应对留守儿童、农业现代化等问题的挑战?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伊欢。
\
  记者:您在国内的农村发展领域的研究、咨询、教学活动中活跃了20余年,针对留守儿童、城乡差距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记得您曾经并不支持用“户改”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那以您的经验,当代农村所存在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王伊欢:不是说不支持,户籍改革首先会成为一个打破身份壁垒的关键动作,对解决城乡差距有一定的作用。但社会福利的趋同,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能解决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统筹转变身份的农民与原市民的福利问题?
  
  王伊欢: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趋平的问题。一天就是同一个福利水平,城市居民会有意见,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刚性,你把已经达到的较高水平压下去,这是不可能的。可是你要把所有的人都提到同一水平,财政上也做不到,筹资上也做不到,较好的办法先把这个城乡之间那个死门槛解决掉,变成不同的保障等级,然后你有条件加一块,有条件再加一点,这里头需要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的企业承担的一部分责任,自己也需要缴纳一部分。
  
  记者:我记得您之前发表过《中国发展转型――政策与人民的每日生活》,在您的研究结论中,国家在改革中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王伊欢:需要承担一个对整个国民的普遍的义务,比如说念书,既然义务教育是全国法律通过的,人民应该享受的权利,那么到哪里念书都要有财政给钱,这样也可以增加人口流动性,也增加国民认同感。当然一步做不到,可以有些地方先打通。上海最近说跨省打通,就是户口所在地可以享受的,在上海也同样能够享受到,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往正确的方向在走。
  
  记者:关于这项户籍改革,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还要如何推进?
  
  王伊欢:户改的步骤要有高度的经验性,要有渐进性,包括跟户籍绑在一起的利益格局,到底哪些地方来承担,哪些中央来承担,哪些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承担以后怎么让这个支付能够有效实施,这个要有个探索过程。怎么能够把身份打掉,差别在一个时期内保留,但是逐步的收敛,这个是可以努力的。同时许诺也不要太高,一步做不到的事答应下来,反而会让大家失望。
  
  记者:您从事发展社会学研究二十余年,其间也参与过“中日对坦桑农业援助对比研究”、“第二次南南合作国际研讨会”等多次国际活动。做了这么多研讨会及地方调研后,您有没有发现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王伊欢:当然,国家在逐步推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总有好的经验被留下来。比如我在成都和重庆看到过这样一种收益。那里的农民人口进城务工之后,允许把房子复垦成耕地,把原来盖房子的权利放到市场去标价,变成一笔收入。这样一来,耕地面积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而农民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他可以用这笔收入进城买社保,也可以供子女读书,甚至可以做一点投资。我认为这个方式就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借鉴推行。

相关热词搜索:城乡差距 壁垒 身份

上一篇:第二届中国KTV“赢服务体系”行业峰会&盛典隆重召开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