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记长沙理工自强之星骆佳玲
2016-12-02 13:25:44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骆佳玲,一个来自岳阳的乡村姑娘。一个普通的人,却不屈服于命运、不甘于普通。她自强,她用奋斗和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她一直坚信着:凡是自强不息者,最终都会成功。


  生活:盒子里的巧克力

  2003年,对小学一年级的骆佳玲来说是噩梦。母亲被诊断为癌症晚期,这让本就清贫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到处借钱为母亲治病,但最终母亲还是在家人不舍的哭喊声中离去。6岁的小佳玲并不知道过世是什么,她只知道她再也见不到她的妈妈了。她必须要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她的父亲为了清偿母亲生病欠下的巨款,养活小佳玲和年仅四岁的妹妹无可奈何的选择了外出打工,佳玲姐妹只能寄养在姑妈家。姑妈家的家庭条件也很糟糕,两个哥哥姐姐也要上学,家庭经济压力非常大。当时连一百元钱一学期的学费也交不上,她哭着向校长求情才让她欠着学费上学。小佳玲每天放学后做完作业就带着妹妹去捡破烂拿去卖钱,别的小朋友就笑她们,但是她告诉自己要坚强,不能哭。她学会了做很多家务,四年级开始她自己带着妹妹住,每天放学回家先是炒菜做饭,然后写作业,洗碗洗衣服。她半夜会醒来帮妹妹盖好被子,早上烧好开水给妹妹做早餐。她,在深夜里痛哭过,埋怨过命运,可是她告诉自己知识改变命运,她不甘于普通,她就是在这样的信念下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实验班。进入高中,父亲因患腰肌劳损、胃病、慢性咽喉炎等多种病,身体有多处摔伤的疼痛,长期需供药,于是回家务农。父亲务农成为了家庭经济的唯一来源,她每天担心的是能不能交齐学费,她想过退学出去打工供妹妹读书。她的班主任留意到了她,开导她,帮她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帮她申请国家助学金,最终在社会的爱心援助下她交齐了学费继续念书。她努力着,积极上进,艰苦奋斗。她知道,她唯一能改善家庭条件,减轻父亲重担,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就是上大学!她为这个目标努力着,奋斗着。她有一段时间很恐慌,她觉得自己的担子很重,害怕自己考不上大学,害怕家里会就这样下去,害怕她的父亲会随时倒下,她找不到方向了。她不断告诉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每一句的坚持支持她走过了那一段艰难的心理路程。她每天早上六点总是背着单词等宿管开门,去教室开门然后跑步锻炼给自己加油打气。她总是学习到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但是她每周日下午放假就会去新华书店看书。她努力学习,认真规划时间。终于,她拿到了长沙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大学的学费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于是,她利用假期时间发传单、做家教攒钱,而这更加坚定了她要上大学的决心。同时,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她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和乡友的资助下顺利的上了大学!回望过去,她庆幸自己坚持过来了!她谢谢生活给她带来的成长,她感谢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生活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拿到的是哪种口味。

\

  学习:给自己一艘海盗船

  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使骆佳玲同学更加珍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家庭条件不好的她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因为只有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技能,今后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她时刻记着周总理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她想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故自从入学以后,骆佳玲就认认真真的学习专业课,同时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以丰富自己在其他领域的知识。她知道,要想比别人收获得更多,就得付出更多。她的学习成绩大一上学期位列专业第四,大一下学期位列专业第一,学年综合排名专业第二,获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她一次性过了英语四级,获过校英语竞赛(一)二等奖、校英语竞赛(二)一等奖、五四优秀团员奖、校回访母校奖等、全国高校三行情书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国球·书绘”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她积极参加“云影漫谈”师生读书会,和力学系的老师有深入交流。她在赵冰老师等老师的帮助下,为其第五期的主讲人之一,校党委书记付宏渊、副书记邹宏如全程参加并指导了此次会议。听付书记和赵老师的报告让她深深地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会让她开阔眼界,不止于自己周围一方小天地,放眼到外面,到未来,到更深层次,也有助于开阔胸襟,引导她思考得更多,提高一种思考问题和现象的能力,不止于看问题表面。读书可以说从我们想不到的角度看问题,从书里可以找到平时想不到或忽略的知识和逻辑。三湘都市报、湖南教育新闻网等新闻媒体都有报道。

  学习生活中,她认真刻苦,只要有空余时间都会去图书馆里或教室自习。她每天五点多起床出去晨读写作业,计划好当天要做的事情。同时,她积极配合老师工作,为老师分忧;与同学们相处融洽,热情开朗,关心专业同学的学习,督促他们上课,提醒他们平常学习上的事情,带动他们一起学习;一直按时完成作业,不旷课,不迟到早退。

    她考虑到自己家庭的情况,深陷就业和考研的艰难抉择。她一方面想着早日找工作可以减轻父亲的压力,少让他操心,但是另一方面自己又害怕不去做想做的事会留下遗憾,不甘心就这样不尝试就放弃。苦恼之余,她通过各种渠道咨询、了解了关于研究生考试的信息,和学长学姐们交流,也经常和家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向家人表明挑战自我的决心,想尝试走这条虽然不容易却能实现她的梦想的道路。她努力奋斗着,在学业上钻研,为考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她坚信研究生学习能让自己掌握更多知识,更好地回报家庭、回报社会。

   她为了能多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积极主动地去参加各类的比赛,她参加过建筑模型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校英语竞赛、国家助学征文比赛、三行情书比赛、科技立项等活动。她参加了计算机二级测试,现阶段在准备普通话测试和英语六级测试。学习路上难免风浪,但相信骆佳玲会是最好的舵手。

\
 
  成长:不可或缺的一剂良药

  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对于每个人来说很重要。因为它们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而大学就是培养一个人正确价值观和信仰最佳时期。

  在思想上,她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自己。大一上学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通过党校培训后已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她时刻保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党的纲领和工作路线 ,正确贯彻党的指导方针,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

  在和老师们的深入交流中,最让她感触的一句话是“我们要足够自信,我们也要足够卑微”。“不自信而人孰信之”,正如清代王府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人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世界之大,我们不过是其中的一粒尘埃,我们要懂得谦卑,放下一切去看事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她不忘从生活实践中去寻找前进的方向。    社会实践方面她也十分积极。她积极加入了校学风督察队,关心着学校的学习氛围,督促同学们的学习。由于她有着很强的责任感,认真负责,为人热情,在督察队队友的认可下她当选为查课部部长、活动组组长。她还是班级的文艺委员、宿舍长。她做过促销员,卖过小物件,发过传单……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骆佳玲说:面朝阳光,春暖花开。她主动的去和别人交流,将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传递给他人。

  她通过不断的努力,从原来腼腆自卑、不善言谈变成了一个现在不卑不亢、有想法、善于言谈的人。虽然期间有很多的酸甜苦辣,但所有的经历逐渐让她变得更自信自强。成长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剂良药。

\ 
 
  回馈:感恩他人的生活态度

  从小受到社会爱心人士和国家资助的骆佳玲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做些事情去回报社会和那些帮助她的人。大学里,她除了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外,她找了几份家教,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她则会早早起床,出去工作。在大一一年中,她担任一名初二学生的家教。大一暑假,她担任一名初进高学生的家教。她每天给家教学生网上答疑,和他们交流一些学习经验。她根据学生的平时的考试成绩和试卷对他们做出针对性的措施,那两个学生的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她每天都早出晚归的,她知道她的责任所在,她知道她应该怎样去做。她想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同时她也能够赚一点生活费。

  作为班级的唯一一个女生,骆佳玲在大一开学军训时就对专业同学说“我不会落在你后面的”。她的书和本子上面都是满满的笔记,她每天会把资料整理好,标记好重点和易错点发给专业的同学。她帮他们做考前复习,约他们一起自习。她时刻关心着专业学习的氛围,有时会给他们加油打气。她也不忘组织同学参加活动,聚餐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她还给低年级的同学辅导,解疑答惑,分享自己大一的一些经验和心得。

  她认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她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公益接力跑,组织参与学校献血志愿者工作。她高中时期为了帮助一名急需用钱做手术救命的同学弟弟组织发起过一次全校以及周边社区的爱心募捐,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岳阳频道报道过。她怀着感恩的心回访高中老师,了解学校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她和高三学子们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开导压力过大的同学。她回初中了解学子们的情况,给他们上课。她还通过校外的同学以及一些活动结交认识了很多其他学校和组织的同学。她利用寒假的时间去一些相关的公司了解专业就业情况、前景等。

     骆佳玲同学深知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在长沙理工大学这样一个学风严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大学里,她的学习视野得到了拓宽,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不管面对什么困难,她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征服生活的挑战和磨难;她都会保持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心态;她都会永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他人和社会。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她会继续认真学习,带着责任和热情去奋斗。

\
 

相关热词搜索:之星 长沙 理工

上一篇:让傩文化“活”在当下 “火”在民间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