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间 > 正文

山西暴雨“救命文档”背后的青年担当:不求回报,就做一束光
2021-10-19 14:39:51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山西家人们,我们要不要建立一个文档,统计救援和灾情信息,方便救援工作?”10月6日22时37分,山西女孩祁一菲发出这条微博。连遭暴雨后,这一天山西启动省级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当天23:00,一份“山西洪灾救命文档”现身网络。文档中,求助信息物资需求,救援联系方式等内容实时更新。很快,这份文档刷屏网络。文档创建者,正是西安交通大学大三学生祁一菲。文档发出后,不少人联系祁一菲,希望为山西暴雨救援助力。随后,30余人的文档维护团队建立起来。团队成员多为大学生,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文档发布48小时内,已汇集逾600条信息。
 
  “救命文档”能否纳入抗灾救援预案?
 
  山西遭遇持续强降雨和严重洪涝灾害,山西女孩、西安交通大学学生祁一菲创建“救命文档”。而祁一菲的灵感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学生李睿。今年7月,河南遭遇强降雨和洪涝灾害时,李睿创建的“待救援人员信息”在线文档也在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样被誉为“救命文档”。对于此次祁一菲创建“救命文档”,李睿也鼎力相助。
 
  再往前追溯可以发现,在抗疫中,一些媒体机构也开展了类似工作。他们收集散落网络的求助信息,经过汇总、整理后发布,分类提供给相应的救援部门和医疗机构,为遏制疫情蔓延、扭转抗疫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接连几个案例,都为传统的抗灾救援工作提供了创新模式。经过汇总、整理和分类之后的求助信息,可以分发给对应的匹配链接,从而使救援工作更加精确、更有针对性,也更具精确、更有针对性,也更具人性化和人文温度。
 
  “救命文档”堪称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抗灾救援利器,实施成本不大,但效率很高,效果也很显著。这些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推广,甚至可以考虑纳入今后的抗灾救援工作方案之中,使其成为常态化、常规性的抗灾救援手段。
 
  把“救命文档”纳入整体抗灾救援工作方案之中,使其常态化、常规化具有多方面优点。由媒体机构或者志愿者开展此项工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没有人牵头创建“救命文档”,这项工作就有可能缺位。此外,媒体和志愿者毕竟不是专业的救援机构,他们的时间、精力、专业能力和资源调度能力都存在局限性。事实上,在此次山西的抗灾救援中,一些参与“救命文档”的大学生志愿者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有些人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这种状况显然难以持续。在与灾民和救援机构的联系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也很难获得信任,沟通成本很高。志愿者掌握的资源相对有限,能够调动的资源更有限。即使收集到了足够的求助信息,由于缺乏足够资源,志愿者也很难组织、调度相应的救援行动,从而无法发挥求助信息、救援线索的最大效用。
 
  在山西版“救命文档”的维护工作中,志愿者还面临新的困难。由于很多灾害发生在农村地区,一些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也不会上网,根本就无法发布求助信息。有收集这些灾民的求助信息,往往需要会上网的村干部、农村教师、年轻人等群众提供帮助。如何获得他们的信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成为志愿者难以克服的难题。
 
  如果“救命文档”得以纳入整体抗灾救援工作,上述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有望解决。在救援供给端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基础上,来自救援需求端的求助信息和救援需求,可以在整体的抗灾救援工作中起到补充作用,为一些不尽完善的环节拾遗补缺。这种工作模式还可以延伸到灾后重建环节。(文/刘鲁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硬核”列车长孙硕:用责任和担当树立旗帜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