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间 > 正文

如何通过食物源基地缓解云南大树脚村“人象冲突”?
2021-09-22 10:36:48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你自己看嘛,那个最秃的就是我们家的。”饱受野象侵扰的村民王大哥,指着他们家的玉米地说道。
 
\
 
大树脚村王大哥家的农田(远处秃掉的玉米地)。图源:张艳秋
 
  事实上,深受大象之“扰”的,王大哥并非唯一一人。在云南大树脚村,“常驻”着40余头野生亚洲象。今年7月,随着村里的玉米日渐成熟,象群又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每当说到大象时,大树脚村的村民只有无奈:“肯定怕啊,什么时候都怕,现在也怕。其实怎么防象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是知道,它在的地方不要去。”
 
  大象频现、手段匮乏,是目前当地村民防象的现实。而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建立食物源基地是一个值得考量的方案。
 
  食源地基地,好在哪?
 
  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又称“大象食堂”,主要以种植象喜植物为主,来为大象提供“专属觅食区”,力争做到“来的都是客,进来随便吃”,避免大象闯入村民农田里采食。
 
  而食物源基地所要避免的情况,在大树脚村早已司空见惯。在这里,村民目前以玉米、水稻等作为主要农作物——都是大象喜欢吃的植物。村民李大哥回忆道:“17年的时候,他就在田里吃我的甘蔗。当时待了将近20天。现在大象越来越多,我们都不种甘蔗了。”
 
  自从2017年1月,大象首次来到大树脚村,自此便开始了“要吃有吃、要喝有喝”的生活。看着被象群“吃秃”的农田,有村民直言:“日子怎么会好过嘛!”实际上,村民们种植的玉米主要用于喂养家畜。而一旦玉米田被大象“扫荡”,往往只能导致“人也没钱了,猪也没粮了”。村民的生活也因此备受影响。
 
\
 
大树脚村被吃秃的玉米地。图源:中南屋
 
  类似的问题同样曾出现在西双版纳勐养子自然保护区附近。但自2005年起,该保护区兴修食物源基地后,野象入村的次数便显著减少。据工作人员介绍,在2010年7月20日,12头野象连续13天到“大象食堂”就餐,打破了该基地自建立以来大象最长停留时间的记录。[2]
 
  可以说,勐养子自然保护区的食物源基地成功将大象从村民家里“吸引走”,从而有效缓解了当地人象冲突。
 
  相较于其他防象手段,食物源基地的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与其他“缓解”人象冲突的手段不同,食物源基地尝试对其加以“解决”——为了田地里的食物,大象选择进村;而如果有了其他食物来源,大象进村的概率便也会降低。
 
  其次,食物源基地不会对大象造成伤害,有助于缓和人象关系。实际上,在许多人象冲突频发的地方,村民会用响声、手电筒等方式驱赶大象,或者用电围栏阻挡象群。而这些让大象“不满”的手段,都有可能引来其后续的报复性行为。
 
\
 
西双版纳曼勐村安装的电围栏。图源:沈芯如
 
  西双版纳野象谷的工作人员杨老师说道:“私拉电网可能会伤害大象,造成心理阴影。因为大象在触碰到电围栏之后,会受到惊吓。这样一来,日后在野外环境中,大象但凡看到类似于电线一类的物品,都不敢触碰。”
 
  食物源基地的第三个优势,体现在植物种类丰富。与农田相比,基地种植了更多象喜植物。比如,位于西双版纳的莲花塘食物源基地不仅种植了玉米、芭蕉等,还有棕叶芦、构树等野生植物,丰富了亚洲象的食物选择。
 
  数据表明,在2009年8月,亚洲象先继在莲花塘食物源基地活动8次。它们不仅仅吃农作物,采食粽叶芦等野生植物的频率也在上升。短期来看,亚洲象采食的食物种类有所增加。这样的食性变化显然会减少其取食农作物的概率。
 
\
 
  在莲花塘食物源基地,亚洲象取食棕叶芦、构树等植物的次数逐年增加。图源:《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对缓解人象冲突的作用》
 
  此外,食物源基地的建立不仅是大象、村民的“福音”,还是其他动植物的“乐园”。
 
\
 
勐养子保护区的野生动物食物原基地 | 图源:网络
 
  在2018年,印度野牛就曾到西双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觅食。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下简称“热雨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也指出:“在基金会和保护区合作项目中,(我们的工作人员)拍摄到野猪、印度野牛、水鹿等物种造访食源地。”由此可见,虽然食物源基地“为大象而建”,却能有效增加其内部的生物多样性。
 
  虽然食源地基地好处很多,但真的适合大树脚村吗?
 
  在大树脚村做食物源基地,可行吗?
 
  毋庸置疑的是,大树脚村有打造食物源基地的需求。
 
\
 
大树脚村风景 | 图源:中南屋
 
  实际上,对于当地村民而言,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无外乎是保证庄稼收成、保护人身安全。村民们也普遍反映,希望大象能在固定地点取食,而不是去村民的农田里。村民王大哥就非常赞同这一点,表示只要大象能不来地里,他愿意免费提供一吨玉米去喂大象——毕竟大象一旦来了农田,他面临的损失可能超过三吨。
 
  而在云南,越来越多的大象频现地区,在着手建设“大象食堂”。
 
  例如,自2005年开始,西双版纳自治区便已建立多个食物源基地。类似的在今年,普洱市也在筹划约为15-20万亩的食物源基地。比如在7月21日,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勐主寨开启了食物源基地项目,其占地面积可达1642亩,预计今年内完工[4] 。
 
\
 
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食物源基地|图源: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然而,想要实现食物源基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绝非将其打造为“大象食堂”这么简单。这是因为在食物源基地里给大象提供农作物,并非长久之计:虽然目前象群取食食物种类变多,短期可以减少其采食农作物的概率,但长期而言,象群对农作物的依赖性并不会减弱。
 
  不仅如此,长期吃农作物的象群,口味还可能变得更加“刁”——有村民直言:“这大象的嘴越来越挑了,吃苞谷(玉米)都只吃心了。”而这样的取食习性无疑为人象冲突埋下了长期隐患。
 
  因而为了更长久地缓和人象冲突,有必要寻找新的方法。于是,很多食物源基地主张并开始尝试——慢慢降低基地内农作物的比例,增加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将其恢复为大象栖息地。比如,野象谷的工作人员刘老师说:“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将这片原有的食物源基地转化为栖息地了。”显然相较于“大象食堂”,栖息地更加可持续,也更符合人象和谐相处的理念。
 
  而更多的大象也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对此,热雨基金会表示:可以采用经济补偿的方式,从村民家里收购土地,并使其达到栖息地标准,以扩大栖息地面积。
 
  逐步改造食物源基地,循序恢复大象栖息地,是缓解人象冲突的长远打算。不过,就大树脚村的情况而言,当下着手食物源基地更为恰当:既有周边地区食源地基地经验可供借鉴,也有村民缓和人象冲突的燃眉之急。
 
  如何增加栖息地?食物源基地以外的更多探索
 
  实际上,人象冲突问题并非中国独有。面对到底如何才能增加栖息地的问题,世界各地已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实践。
 
  有的地区在尝试恢复被破坏的栖息地。例如,在印尼,印尼大象保护论坛(Indonesia elephant conservation forum)调查发现,当地发生人象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砍伐特许区”的划定,使大象栖息地不断减少。对此,“退耕还林”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具体来说,印尼计划将部分曾被划为砍伐特许区的大象栖息地恢复为森林。这一举措一经试点,便获得不少好评。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认为,这将有望拯救苏门答腊群岛的大象。
 
  有的地区则在通过构建生物走廊,来增加栖息地面积。在肯尼亚,研究人员在调查肯尼亚山北部的生物走廊时发现,其中有些路段也成了大象栖息地的扩展带和缓冲区。在这里,大象获得了额外的食物资源,自然的,其进入人类活动区的可能性也就更小。
 
  与之类似,有的地区也在进行人、象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实现“各有所得,不争不抢”。在马里的大象迁徙区,局部地区的人象活动区域高度重合,导致冲突频发不断。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加拿大国际保护基金会设立了“马里大象”项目:安排人、象于不同区域获取必需资源,牧民无需与大象争夺;大象不用再提防人类,其迁徙之路也更加畅顺。
 
\
 
马里当地的自然资源管理示意图。图源:Mali Elephant Project,WILD Foundation
 
  视线回到大树脚村。在这里,象群每年停留时间长达八个月,导致很多村民对于大象的态度几近无奈——大象的出现减少了当地收入,对村民安全也造成威胁。
 
  巧合的是,无论雇人修筑、找人看护、还是竣工后在其中种植农作物,修建食物源基地都能为当地带来更多就业岗位。而食物源基地本身,也在发挥“将大象从农田吸引过来”的作用。
 
  食物源基地带来的创收是稳定的。附近南邦河村也在近年修建了“大象食堂”。有村民表示: “现在我们租给政府的食物源基地,一年一个人有两万多元。”而当地过去所面临的人象冲突问题,也在食物源基地兴建后得到有效缓解。
 
  而在今年7月6日,随着农田里的玉米日趋成熟,短暂离开大树脚村两个月的象群又回来了。这些村民们用于喂养牲畜而种的玉米,再次成为了大象的“口粮”。
 
  “要是真能给老象专门修个食堂,也挺好的。”王大哥站在路边,看着几百米外正在大快朵颐的象群笑道,“到时候我的人身安全有保障了,粮食也有保障了,小猪也有保障了。”(作者:张艳秋,韩溢橦,沈芯茹,陈可)
 
  引用参考文献:
 
  [1] 李中员(2012).《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对缓解人象冲突的作用》.林业调查规划
 
  [2] 林柳(2014).《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生态学报
 
  [3] 勐养食源基地建设见成效印度野牛重现保护区家园.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https://www.xsbn.gov.cn/zrbhq/112821.news.detail.dhtml?news_id=1855825
 
  [4] 张立,王宁,王宇宁,马利超 (2003). 《云南思茅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云南:兽类学报.
 
  [5] 西双版纳为野象建“食堂”,12头象“集体甩饭”: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yn/2010-07/26/content_11048855.htm
 
  [6] 1642亩!普洱中心城区亚洲象保护管理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开工-普洱市人民政府 (pes.gov.cn)
 
  [7] Arnold F. Sitompul,Mathew Linkie, Donny Gunaryadi, Elisabet Purastuti and Arif Budiman(2011):Ecosystem Restoration Concessions:A New Strategy for Conserving Elephant Habitat in Sumatra?
 
  [8] Siân E. Green, Zeke Davidson2, Timothy Kaaria, C. Patrick Doncaster(2018): Do wildlife corridors link or extend habitat? Insights from elephant use of a Kenyan wildlife corridor
 
  [9] Susan.M.Canney(2021): Making Space for Nature:Elephant Conservation in Mali as a Case Study in Sustainability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杀人蜂”——大树脚村人象冲突的出路?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