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谷鹏磊:考生家长应该远离的误区
2019-05-20 11:06:06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误区一:用比较来激励
  
  孩子临近高考,家长为了鼓励孩子总喜欢用“榜样”来激励孩子,其实这种“比较式的激励”恰恰是孩子不想要的。“你看看你表姐当年高考时每天刷题到半夜,现在北大要毕业了。你表哥高考前试卷做了几十遍,现在也是重点大学,你要向他们多学习。”家长对于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这些看似激励孩子,而无形之中是在给孩子施加压力,请家长别用“榜样”来压垮孩子!面临高考,家长的过高期望经常表现为:盼着孩子考名牌、上重点,而孩子的成绩却在一本与二本之间,甚至在填报志愿时过高填报造成滑档落榜。
  
  误区二:太“过分”的关怀
  
  老王:高考前一个月就向单位请了假,全天候为应考的儿子服务,确保孩子能在最后冲刺阶段复习好。孩子多晚睡他就陪到多晚,有时候孩子说自己先睡一会儿,让他凌晨两点钟叫醒自己看书,老王根本不敢睡,生怕睡过头耽误孩子学习,晚上睡不好,白天给孩子做饭自己却心慌无食欲,满脑子全是孩子高考的事。
  
  老李:有时看到孩子累的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想叫她起来又心疼孩子太辛苦,可又想时间这么紧,她休息别人在努力啊,真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家长比孩子还紧张。
  
  这两种现象在大部分考生家长身上发生过,但是在孩子看来,他们会认为父母肯定是想监督自己是否在努力,这种服务更容易让孩子觉得是超限抑制,更容易焦虑和考砸。
  
  误区三:守护而不是全禁止
  
  很多考生在做生涯规划时对我说,到了高三回家就如同进了监狱,没有一丝自由的时间,除学习之外的一切行为都被禁止,禁止上网、禁止玩手机、禁止看电视、禁止看课外书、禁止参加同学聚会……每天自己一进家门就是吃饭,然后就是被监督做题,家长甚至还会私自花高价买模拟题。孩子原本想给家长分享一下学校发生的趣事儿,家长却总会说“学习好才是硬道理,考不上重点大学,以后在社会无法立足,就剩一个月了,得抓紧时间学习”。
  
  这种全禁止型的守护让家成为了学校紧张生活的延续,过严的约束会让孩子学习时无法心理平衡,无归属感,从而也就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对抗。
  
  误区四:临考前太唠叨
  
  考前家长会怎么唠叨?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个妈妈喜欢在考前给孩子写信,题目就是:《临考前妈妈的唠叨——写给女儿的第三封信》,这不仅是唠叨,还已经是第三次唠叨了。唠叨的结果是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感到不被信任,造成孩子心烦的心理,甚至因为心情不好发脾气。家长即使表达关心也要看好时机,有些必要的嘱咐,最好“说一不二”,不要重复第二遍。
  
  误区五:能量不能乱补
  
  家长在孩子临考前为了改善生活除了鸡鸭鱼肉,蛋奶蔬菜,还喜欢订购营养补品,甚至还有家长给孩子吊氨基酸,说这样能够“补充能量”。孩子要高考了家长自然牵肠挂肚,但是过度的爱和保护,会使得家庭氛围不和谐,这种氛围和刻意的补充能量会让孩子增加焦虑和身体不适,甚至在帮倒忙。
  
  误区六:一心盯着重点名校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孩子的考前焦虑是受家长的影响,对于高考的重要性其实孩子心里很清楚,对于自己的成绩水平孩子心里有底,家长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应该对孩子有合理的评估和正确的期望,不是每一个考生都能考上重点名校,高考也不是唯一的机会,家长用宽容、宽松的心态看待孩子成绩,孩子负担肯定轻松不少,反而更有利于考场发挥。
  
  误区七:总把关心挂嘴边
  
  家长们的关心无时无刻不在嘴边,“在学校学的好不好,吃的好不好,今天做了多少卷子,有没有不会做的题,上课瞌睡了没有……”临考前家长一定要镇定,学会倾听,有时“不说”的效果要比“乱说”好的多,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一个教育者,而是一个倾听者。特别是越到临考前,当孩子能把心里话说出来,内心的压力和紧张就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误区八:打击孩子自信心
  
  “你真的是一点儿都不努力,不知道我们做父母的有多辛苦,养你这么大就是让你来折磨我们的,你真的是笨到家了,就你这成绩考上大专都是幸运…”这类批评最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也会自暴自弃。在考前冲刺阶段自信心对于考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给予孩子最大的信任和鼓励,多挖掘孩子的优点,对于他们或多或少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误区九:孩子“全托”没我事儿
  
  很多中考高考的孩子在考前会被送到辅导机构,或者由于家庭离异等其他因素,家长完全任由孩子自己学习,家长认为这是最好的安排,其实这是一种逃避责任。即使孩子送到机构,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机构引导孩子。如果遇到家长的确忙碌,或者家长离异等其他特殊情况,家长应该在考前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因为考前孩子都是身心疲惫、脆弱、敏感,因此不能将孩子“全托”,应该和孩子一起在“闯关”中成长。
  
  误区十:草木皆兵瞎打听
  
  考前家长总害怕孩子如果不“补课”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于是到处打听哪里有小班。这样盲目找家教的结果,往往会打乱孩子的复习计划,同时高考学生家长也喜欢询问别人什么专业前景好,到哪个城市上大学好,今年考题会不会简单,今年录取分数线会不会降低,询问孩子想去哪里读大学,想学习什么专业等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建议家长可以根据模考情况引导帮助孩子找到薄弱环节,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请老师“出招”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不要一味地找名师,要树立高徒出名师的理念,能把问题解决的老师才是适合孩子的名师。关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去哪个城市,这些话题在高考前尽量不要和孩子讨论,高考后出分前完全有时间考虑。总之要做到高考前尽最大能力备考,高考中用最好心态应考,高考后尽最大努力报考!
  
  误区十一:考生最不想听到的话
  
  “祝你成功!记住你的目标,成败在此一举!我们家孩子模考成绩每次都很好,老师说考某某大学没问题!现在检验你复习好坏的时刻到了,你要好好把握。再坚持一下,好好考试,考完我们就解放了。同样是人,我就不相信我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差。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争气,要考个好成绩。考不上爸爸妈妈也不会怪你,明年我们再复读一年。把题看仔细,认真答题,千万不要有任何大的疏漏,争取多拿分。加油!爸爸妈妈等你成功归来!”(关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精灵幼儿园开展“传染病预防”专题讲座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