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孙子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城市文化建设
2019-05-08 15:54:39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王丽丽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孙子文化的对外传播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巅峰之作。孙子以正道为本,以诡道为辅;以仁义为本,以权谋为辅,全面深刻地总结升华了中华民族在春秋以前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智慧,写下如此奇书,并成为后代兵家圭臬,称之“兵圣”。“
  
  作者魏倩倩在《典籍英译与传播:以<孙子兵法>为例》(2018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孙子兵法》给予很高的评价:“自《孙子兵法》问世两千五百多年来,历代有远见的政治家、著名学者、军事家,无不重视这部著作,无不认真学习这部著作,无不赞赏这部著作。它的声誉超过了古代所有兵书,而成为兵家之最。”[1]作者论述了《孙子兵法》在国内外的传播,其中就中国而言:“据历史记载,孙武的兵法十三篇问世不久,就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推崇。到了战国时代,它的影响日益增大,流传更加广泛。战国时代有名的法家学者韩非子就曾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2]
  
  作者魏倩倩在《典籍英译与传播:以<孙子兵法>为例》一书中对《孙子兵法》在国内外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孙武所著兵法十三篇,虽说是兵书,但由于其思想深刻、涵盖面广,已获得普遍认同。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当今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声誉。”[3]孙子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作者在书中还讲到了《孙子兵法》的普遍适用性:“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各领域里的竞争愈演愈烈,《孙子兵法》的研究与运用,已经被扩展到了军事以外的政治、经济、外交、商业、体育等领域。”[4]
  
  《孙子兵法》走出国门始自大唐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日本学人吉备真备在长安学成归国时,将《孙子兵法》等大批中华文化典籍带回日本,他后来成为孝谦女皇的顾问,该书亦随即风靡日本列岛,孙子被日本朝野尊为“兵圣”,《孙子兵法》也被称为“武经冠冕”。公元177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约瑟夫·阿米欧在巴黎翻译出版了《中国军事艺术》丛书,包含六部中国古代兵书,第二部即《孙子兵法十三篇》。法国皇帝拿破仑看到《孙子兵法》后,深谙其中价值,时时披阅,获益良多。
  
  在德国,直到1910年才出版了首部德文版《孙子兵法》,书名为《战争之书——中国古代军事学家》,布鲁诺·纳瓦拉的这个译本目前仅存一本,藏于瑞士联邦军事图书馆。据说,德皇威廉二世在流亡时曾阅读《孙子兵法》,当他读到《火攻篇》中的名言:“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至战”时,不禁喟然长叹道:“我如果早二十年读到《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饱尝亡国的惨痛了!”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人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军事理论构建过程中亦从《孙子兵法》中获得颇多启迪和教益。
  
  在英国、美国,随着《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视为至宝。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它爱不释手,包括美国西点军校在内的欧美诸多军事院校也将《孙子兵法》列为学生必修课。众所周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已成为当代军事史成功运用孙子兵法的突出范例。
  
  城市文化建设
  
  孙子故里——山东省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叠加地带,是山东省的北大门。滨州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北拥渤海,黄河横穿城市,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鲁北到河北的必经之地,国家级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另外,滨州历史文化悠久,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渤海区党委机关驻地,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汉孝子董永、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清代帝师杜受田出生或成长在这里。滨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亦即孙子文化。孙子文化的独特性是孙武留给滨州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州的城市形象应借助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世界闻名的孙子文化,构建自身的城市形象。
  
  首先,要进一步提炼和对外传播滨州城市文化特性和核心价值观念。在推进滨州城市文化新一轮建设的过程中,滨州悠久的城市文化包含的优秀传统不仅有助于推动城市社会良性健康稳步前行,也是在开展城市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可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滨州不仅要着力总结城市悠久的文明以及文化精神遗产,还要注意整理当代滨州城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做到在提炼滨州城市文化特性和核心价值观念时把握好历史传承和现代精神的平衡,处理好城市精神与乡土文化的平衡,这样才能在当代语境下准确而贴切地传承和建构滨州的城市文化,进一步提升滨州的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为滨州加快对外开放注入崭新的文化元素。
  
  其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市场开拓和营销力度,努力将滨州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孙子文化旅游之都。21世纪既是旅游发展的时代,也是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期。由于旅游产业具有可持续稳定增长的特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这个朝阳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能够以孙子文化旅游资源为背景,以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构建的若干个主题不同、功能互补的旅游圈,形成滨州市旅游品牌,那么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将会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应树立新的资源观,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充分挖掘孙子文化的丰富内涵,把文化作为灵魂渗透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深度开发一批观感深刻、怡情养性的文化休闲娱乐产品, 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又一张耀眼的名片,让游客既寄情山水、回归自然,又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以吸引和留下更多的游客特别是海外游客。
  
  最后,要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传播方式来增强滨州市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在城市形象成功定位后,紧随其后应加大对城市形象的文化传播投入力度。国际上,自成功兴办奥运会后,各个城市纷纷推出自己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只有城市形象得到更多的认可,才能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科学统一布局传播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传播体系构建,只要有利于城市形象构建与宣传的,都应纳入传播体系之列。
  
  在信息化传播的今天,城市文化形象提升的一个独有特征就是充分利用城市形象与符号的碰撞,并通过大众传媒来更广泛地传播城市文化建构的思维模式和交流模式。把滨州建设成民族文化强市也正需要通过孙子文化的对外传播来努力“走出去”,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努力向海外文化市场推出更多具有鲜明滨州城市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让外国民众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当代滨州。
  
  要充分利用英语等外语媒体在对外传播城市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要在对外传播中发掘出民族文化的新精神和新生命,在国际社会塑造一个文化强市的形象,主要有赖于传播媒介所呈现的符号真实。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能够传播给最多的外国公众,还能够在再次传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确保信息准确和充分。滨州旅游景区和城市网站中的孙子文化外宣文本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滨州市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将会为城市的对外传播开辟另一条途径。推动孙子文化翻译和相关外语网站建设有利于提升滨州市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进而有利于滨州市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已有学者关注到孙子文化的翻译问题。魏倩倩所著《典籍英译与传播:以<孙子兵法>为例》一书就探讨了《孙子兵法》中的文化翻译与传播问题。书中分门别类地探讨了《孙子兵法》中的文化翻译,作者认为“我们在英译时,应尽量地保存其文化特色,灵活采取异化、归化、音译、文外作注、文内明示等策略,传达中国文化信息。” [5] 此外,作者还讲到了译者的责任问题,认为,“译者要有保护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6]的确,我们应当采取恰当的译介模式,向海外受众有效传达孙子文化,尽力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要进一步加快滨州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数字化进程,这是提升滨州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策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互联网的全媒体传播已经获得国际社会的积极认同,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城市形象。而塑造滨州城市形象本身就是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对外政治信息传播,因为中华民族文化信息背后隐含的是中国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它们也正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所在。因此,滨州在实施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进程中更需要考虑如何有效表达滨州城市及其孙子文化的悠久历史,进而塑造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准确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意义。不仅如此,滨州的孙子文化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对外传播的手段、方式和风格,而大众传媒所产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往往被认为具有文化组织形态的效应。滨州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能折射出滨州这座城市魅力四射的文化吸引力,还具有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对外交往,吸引境外投资和海外人才的强大凝聚力和辐射力。因而,如何结合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和蓝黄两区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人文先行”的优势,通过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和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城市文化发展的合力,进一步通过孙子文化来阐释和提升滨州城市形象,不仅是滨州市在参与“一带一路”和蓝黄经济区建设时提升城市竞争力不可绕过的课题,也是对良好的城市形象诉求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 魏倩倩. 典籍英译与传播:以《孙子兵法》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6.
  
  [2] 魏倩倩. 典籍英译与传播:以《孙子兵法》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6.
  
  [3] 魏倩倩. 典籍英译与传播:以《孙子兵法》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6.
  
  [4] 魏倩倩. 典籍英译与传播:以《孙子兵法》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
  
  [5] 魏倩倩. 典籍英译与传播:以《孙子兵法》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5.
  
  [6] 魏倩倩. 典籍英译与传播:以《孙子兵法》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5.
  
  [7] 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8] 陈相霞.电视影像中的城市形象构建[J].传媒观察,2012(2):54-55.
  
  [9] 何国平.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文化策略[J].对外传播,2010(6):39.
  
  [10] 胡衬春.城市形象的网络建构——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1(1):56-57.
  
  [11]刘安洪,谢柯.传播学视阈下的旅游翻译研究[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12]刘肖,蒋晓丽.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困境与传播模式转换[J].思想战线,2011(6):108-111.
  
  [13]倪建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2):1-5.
  
  [14]孙健.视觉时代的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建设——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1(3):52-57.
  
  [15]王 芳.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型塑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16:27-28.
  
  [16]王莉.论城市形象的内涵及构成[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44-45.
  
  [17]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8]姚宜. 城市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的策略创新[J].新闻知识,2013(7):14.
  
  [19]周鸿铎.应用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首度与全球品牌代言人雷神Chris合作,Swisse怒掀硬核2.0时代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