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致敬匠心,不忘初心,传承非遗精神
2019-03-25 09:54:41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项技艺饱含民族特色,独一无二。每一件璀璨夺目的银饰中,都糅合了匠人的心血与汗水。
  
  早在2006年5月20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就因其卓越的神采和独特的做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代表苗族文化的一道美丽风景。
  
  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心日渐浮躁。越来越少的人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钻研一种技艺,更难以沉淀心灵,融入到每一个细致、繁琐的工序中。这项闪耀着民族智慧的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95后当代青年熊健,不忍传统技艺走向没落,他决心传承老一辈技艺,致敬匠心,用青春与热血书写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神话。在他看来,专注一件事,才能走的更远。

\
 
  熊健,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目前是毕节市唯一一个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
  
  据熊健介绍,银饰的打造工序繁琐,需要经过熔银、锻打、制条、制丝、掐丝、制片、绘画设计、雕花、纹饰钻雕、编结、装配、清洗等30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独到的窍门,这需要经验的摸索与积累,更需要耐心的锤炼。
  
  在传承苗族锻造银饰技艺面前,熊健有相关的经验。从小,他便对中国传统技艺分外痴迷。因此,他于2014年选择进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深造,专供工艺品专业。在校期间,他一直努力学习,踏实奋进,将一颗炽热的民族之心投入到技艺的学习中。经过一番刻苦学习,他掌握了工艺蜡染、刺绣、银饰锻造等技艺基础。后来,他师从全国劳模、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国春。多年之后,学成归来。
  
  回忆那段单一的日子,熊健记忆犹新。他表示:“接触锻造伊始,每天都在扎实基本功。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贯穿了他的生活,这一做就是6个月。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180天的精心苦练终于夯实了锻造基本功,攀登到锻造的高水平”。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与奋进,熊健终于熟练掌握银首饰、发簪、胸花、胸针、餐具等银饰艺术品的技艺,创造出多个优美的佳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熊健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他下工夫摸索各种浮雕、镂空雕等錾刻工艺。走访匠人师傅,翻阅历史资料成为了他的日常。钻研到最深处,他甚至废寝忘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熊健的用心与痴心,终于换来了消费者的一致青睐。在熊健看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终有一天,他要像师傅一样,成为业界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让苗族银饰锻造工艺享誉世界!”
  
  5年来,熊健的每一个产品都凝聚了他的思想精华。每一个产品的图案,都是熊健精心描摹的佳作,每一幅作品都荟萃了苗族千百年的图腾文化。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苗鱼、苗龙、苗凤等。这些图案非常考验匠人的耐力与细心。在外人看来,这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但在熊健看来,却甘之如饴,孜孜以求。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在日复一日的钻研中,他的技艺飞速提升,他的身心得到有效锻炼。现如今,熊健已然在业界小有名气。但他从不因此而骄傲,更不会停下砥砺的脚步。
  
  在熊健看来,唯有追赶潮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大众所需,才能裨益技艺传承。
  
  作为华夏传人,作为民族同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入到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弥补历史文化的缺口。在赠人玫瑰的同时,我们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余香”。或许,你今天拥有的孤品,就是明日的宝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聚焦】中国货币文化研讨会3月23日在太庙艺术馆举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