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经 > 正文

50万亿页岩气市场存悬念 环保监管基本空白
2012-07-18 11:34:08   来源:新浪   评论:0 点击:


  “我们有能力证明所使用的化学品是安全的。”壳牌公司的毕迈新补充道。他称,在过去的60年,美国已经进行了超过110万次的水力压裂,而造成淡水污染记录的案例极为罕见。即便如此,奥巴马总统仍呼吁立法强制披露压裂液中的化学品成分,而壳牌支持奥巴马的主张。壳牌已经在供应商合约允许的范围内,在网站(www.fracfocus.org)上公开公司所用的化学品。该网站由美国天然气行业资助,是石油公司自愿披露页岩气井所用化学添加剂的平台。
  
  哈里伯顿(Halliburton)公司是壳牌压裂液化学溶剂的最大供货商之一。在2011年8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石油天然气协会的一次午餐演讲中,该公司CEO戴夫·莱萨(DaveLesar)强调,哈里伯顿拥有滤除化学品中毒素的技术。这位CEO为证明化学溶剂的安全无害,要求其下属当众喝下了含有化学品的压裂液。
  
  这种场面也曾在中国上演——壳牌公司四川金秋项目的总经理也曾品尝过压裂液的味道,他的评价是:喝上去有点像肥皂水。
  
  哈里伯顿官方网站上可以找到每口井所使用的压裂液成分,它们主要包括:有机和无机酸、无机盐、麦芽糊精、有机酯、部分氢化植物油、高分子多糖体和磺化酒精等。哈里伯顿说,这些化学品在标准严格的食品行业中也被广泛应用。
  
  但哈里伯顿披露的并非全部信息,其官网声明,由于竞争的需要,部分化学成分的使用比例无法披露。
  
  很多承包商和哈里伯顿一样,坚持在商业竞争环境下对知识产权保密的必要性。而即使在监管严格的美国,也并无强制披露压裂液中化学品全部信息的联邦立法。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金川向《财经》记者提供的一份成分表显示,压裂液中的化学品主要包括:抗菌剂、防腐剂、减阻剂、凝胶剂、支撑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等。
  
  关于这些化学品的成分,美国独立石油协会(IPAA)在其官方网站上提供的资料更为详细:压裂液中有99%-99.5%的成分是水和沙,而在剩下约0.5%的化学添加剂中,大约含有0.123%的酸、0.001%的戊二醛、0.01%氯化钠、0.002%的二甲基甲酰胺、0.007%的硼酸盐、0.088%的石油馏分、0.056%的瓜尔豆胶、0.004%的柠檬酸、0.06%的氯化钾、0.011%的碳酸钾或碳酸钠、0.043%的乙二醇以及0.085%的异丙醇。
  
  美国三名民主党议员2010年4月在一份报告中说,美国14家油气公司在过去五年的页岩开采中使用了约295万立方米的压裂添加剂,其中包括750种化学产品及有毒物质苯和铅等。
  
  因此,美国的阿肯色、得克萨斯等出产天然气的州已经陆续通过要求全面披露化学溶剂成分的立法,以此作为继续开展水力压裂作业的条件。部分油气公司也自愿在fracfocus网站披露化学品信息。
  
  相形之下,中国在这方面的监管基本是空白。
  
  民营企业宏华集团的高级石油地质工程师、身处四川泸州钻探一线的梁仲才告诉《财经》记者,美国人在钻探时所使用的金属隔绝外壳,目前在中国尚未采用。他说:“在中国的页岩气开发中,环保监管这一词汇还远未进入企业的字典。或者说,他们要到3年-5年后才能翻到这一页。只有在环保问题出现后,政府和企业才会想办法治理。”
  
  张大伟对此也不否认:“中国的页岩气开发还在起步阶段,有些事情还没跟上。”但他同时强调,中国目前至少可用《环境保护法》作为规范页岩气开发的依据。
  
  能否“有序”多元化
  
  2012年5月,在中国页岩气探矿权投标意向调查正式结束后,由开发模式所导致的棘手问题也随之产生。
  
  中国的页岩气开发走的是一条与北美完全不同的道路。与政府推动的其他产业一样,页岩气开发也采取了一种“中央集权”模式——国土资源部将页岩气列为与常规油气平起平坐的“特定矿种”,同样采取中央“一级管理”。
  
  《矿产资源法》中的相关规定是:“特定矿种的矿产勘查登记工作可以由国务院授权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特定矿种采矿许可证,可以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颁发”。《油气登记办法》第五条也规定“登记工作实行一级管理”。这反映了国家对特定矿种加强控制的意愿。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曾向《财经》记者透露,不少地方政府认为在页岩气开发的初期,由地方拥有一部分资源调配权更能激发自下而上的积极性。
  
  事实上,中国国土资源部也承认,北美由无数乔治·米切尔式的小公司打头阵的发展模式充满活力。因此,才有了截止到5月25日的探矿权投标意向调查。
  
  整个5月下旬,张大伟的办公室都处于被挤爆的状态。对页岩气招标感兴趣的企业如过江之鲫,纷纷抢在截止日期之前来申报。每个申报企业只需填写一份意向表,然后附上一份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即可。“我们现在想做的事情就是摸底,看看如果我们放开中国页岩气的市场,会有多少符合条件的企业有意向参与开发。”张大伟说。
  
  仅仅一个中午,张大伟的办公桌上堆积的申报表厚度已经超过了一本《辞海》。直到记者离开之前,一家西方石油公司的人还坚持要和他“再谈谈”。
  
  不过,张大伟仍然对《财经》记者说:“必须坚持‘一级管理’,国家统一组织,涉及到地方的,地方可以参与。”
  
  部分地方政府对页岩气的“一级管理”一直不满,一些地市级的官员私下认为,目前计划成立的页岩气国家级示范区并不是发展页岩气的理想模式,如果能由中央和地方划分审批权并分享相关税费,将是一个更有活力的模式。
  
  中海油首席研究员陈卫东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他主张成立“页岩气开发特区”。
  
  在他的构想中,页岩气开发应摒弃传统的“举国体制”,借鉴当年设立经济特区的方法,在有潜力的地区划出开发特区,这些特区将把权力和收益更多交给地方政府和投资者。“如果没有中央与地方适当的分权、分利,页岩气的发展就难被看好。”陈卫东说。
  
  但是,在中国油气发展的历史上,矿权问题曾出现过巨大的管理混乱,起因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分权。
  
  1993年下半年起,陕西省内外近200个单位蜂拥而至陕北,与当地人合伙占地打井采油,掀起了一股“石油潮”。这一抢油运动干扰了中央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仅当时的长庆石油勘探局当年就有116口油井和2300万吨的储量被地方单位抢占。
  
  更大的损失是原定的勘探开发部署无法按期实施,陕北油区的总体开发步伐被推迟。导致这一混乱的主因就是地方政府侵权、越权发放探矿权许可证。
  
  时任中石油资源管理局长的查全衡是协调处理这一混乱局面的负责人,这一经历让他相信:“如果不能建立起完善的页岩气开采框架和有力的监管机制,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很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因此,他坚持认为建立页岩气开发特区意义不大,必须保证中央对探矿权的一级管理。在这一前提下,可以统一考虑中央和地方利益,按比例落实税费,实现开发主体“有序的”多元化。他将这种开发模式称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查全衡说,国有石油巨头应当重视中小民营企业在早期分担风险的作用,与中小企业形成互补关系,主要通过并购和合作开发的方式来进入页岩气开发。“如果全靠国有公司自己来做,往往会形成拥有资源而实现不了进度的局面。”
  
  煤层气开发的虎头蛇尾就是最近的例子。中国煤层气资源量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就成立了排他性质的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希望复制中海油独家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海洋石油的模式。但直到2010年,中国的煤层气产量也还不到20亿立方米,几可忽略。
  
  因此,包括张大伟在内的专家们都建议政府要对页岩气开发做“顶层设计”。他们还担心,如果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划,风卷残云般的页岩气开发将会造成满目疮痍,犹如山西部分地区的煤炭开采。
  
  开发动力何来
  
  随着中国页岩气准入门槛的降低,更多企业可以投身页岩气开发。但官方和媒体绘制的诱人市场前景需要下游应用模式的创新,这可能是中国页岩气产业最棘手的问题。
  
  美国智库、莱斯大学詹姆斯·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JamesA.BakerInstituteforPublicPolicyatRiceUniversity)的一份研究报告写道:“除了技术创新外,独特的市场结构也是北美页岩气生产大放异彩的关键因素。例如,运输权和管道设备所有权如果不是互相独立的,北美页岩气的开发甚至都不可能发生。”
  
  报告认为,将运输权同设备所有权相剥离,有助于天然气厂商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管道使用权。因为在全球其他市场,大型垄断性油气公司控制了绝大部分运输基础设施。
  
  在中国,就国有石油巨头掌控管网的现实而言,在页岩气下游实现管网的公平开放和新管网的投资准入是一个方向。但即使准入上能够突破,令人咋舌的投资成本也非普通民企所能承担。据宏华集团的梁仲才估算,一般而言,修建3公里-5公里的管网需要上千万元的资金,管线长达十几公里的话,需要上亿元资金。
  
  但页岩气完全可以就近使用,例如用于分布式发电或者进行压缩、液化后外销。张永伟表示:“这可能是页岩气实现市场化的最好突破口,因为应用的市场化必然带来随行就市、市场交易形成价格的机制,从而跨越现行的政府定价模式。”
  
  崛起于新疆的广汇集团是获邀进入第二轮招标的民营石油企业,其子公司广汇石油的总经理魏鸿对页岩气开发的看法很明确:没有产业模式的创新,页岩气开发走不快。这家迅速壮大的企业拥有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和队伍,并已在哈萨克斯坦成功开发了气田。同时,广汇所倡导的小型化LNG与天然气下游综合利用,也进一步巩固了它的优势。
  
  魏鸿说,广汇的特长在于开发下游的高端市场。因为能对页岩气采用压缩和液化的方式加工,广汇得以摆脱对管网的依附,这将开发出一个高端消费市场,例如车用、工业用等价格承受力高的市场。否则,按现有的天然气定价模式,无法支撑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发展。
  
  2011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在广东和广西开展了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使两地天然气门站销售价格分别提高到2.74元/立方米与2.57元/立方米。但两广之外,天然气价格仅在1.8元/立方米-2.3元/立方米,比俄罗斯卖给欧盟的天然气价格低0.6元/立方米以上。俄罗斯天然气的定价有50%-70%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而中国气价目前的挂钩程度仅有30%。
  
  然而,并不是所有进入页岩气的民企都如此重视商业模式。梁仲才认为,民企要想在页岩气产业中赚到钱,除了搞到一个好区块外,最重要的是有充足的资金,而不是开发模式。“打一口页岩气井起码需要1000万-2000万元,如果打上几口,烧掉两三个亿还没法形成产能的话,一般的民企就撑不住了。下游也一样,目前没有哪个民企有能力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据他介绍,钻探占了整个开发费用的三分之一,水力压裂占了另外三分之一。
  
  北美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市场规律起作用,是页岩气产业成功的关键。
  
  乔治·米切尔的公司1982年在得克萨斯起步,十几年后才大获成功。期间固然有政府支持与税收激励,但核心的驱动力还是来自价格。
  
  壳牌集团的毕迈新曾经研究过米切尔成功开采页岩气之后30年的天然气价格变动,当年的天然气价格是2美元一个热值单位,现在是10美元左右,中间有过更高的价格。高价格意味着高利润,高利润刺激了高投资。
  
  毕迈新说:“政府补贴和税收激励都是好事情,但补贴取消后企业会感到压力,只有市场价格的刺激才是最终动力,比如美国每千立方英尺页岩气的价格已从2008年中的14美元跌到了2012年4月的4美元,很多公司的钻井速度和钻井率都随之下降,投资也跟着减少了,这就是经济规律。”
  
  但就眼前来说,中国企业更关心的是获得一张招标入场券。其余的事情,只能以后再说了。
  
  本刊记者王宇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50万亿 页岩 市场

上一篇:紫金溃坝案诉讼陷僵局:灾民尚未得一分赔偿
下一篇:国土部急令防房价反弹 将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