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 综合 > 正文

马龙+张继科:风口浪尖上的双子星
2017-06-26 10:23:01   来源:新浪   评论:0 点击:

 

马龙+张继科:风口浪尖上的双子星

 

  6月21日,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改任乒乓球协会副主席。23日,远在成都参加公开赛的马龙,在赛前和他的队友们同时发出了力挺刘国梁的微博,而马龙更在比赛中直接退赛,让这场本就充满争议的调任更加扑朔迷离。此时,同在参赛的张继科,选择了保持缄默,不发一语,但也在前一天因伤退出了比赛。24日,中国乒协发表了声明,表示对弃赛事件深感震惊痛心,并将进行深刻反思;随后,又发表了致歉信,检讨球队的管理问题。

  这场尚未消停的风波中,率先发声支持刘国梁的马龙和自始至终没有发声的张继科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大家印象中体制内的运动员给人的印象往往就是不露声色、一张扑克脸隐忍得像一个机器人,但很多人忽略了他们真实的个性、焦虑、性格、激情和血性。你眼中的马龙可能一直就是一个内敛暖男,一张与世无争的盐系帅哥脸,你眼中的张继科可能就是一个输了会臭脸,赢了会衣服的“藏獒”,但你们除了知道他们乒乓打得好、还了解他们什么……

  在这场风波中,我们透过一道很快被关闭的门缝,看到了几位体制内运动员的“血性”,所以还有什么是你平时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也没指望看到的?焦虑、妒忌、暴躁、绝望这些平时会吞噬掉大多数普通人的情绪,在马龙和张继科这样看似“木讷地完美着”的人身上也会出现吗?也许你对他们真的还太不了解。

  一

  失手,连续的失手。

  2013年,世乒赛半决赛,巴黎。比赛进行到第六局,马龙大比分2比3落后于王皓。场上比分12比13,再输一个球,他将再次倒在决赛的大门之外。

  王皓发球。马龙拉球,下网。他像提前预知了失败一样顺势走向前去,面无表情地和对手握手、转身。

  这样的场景,马龙再熟悉不过:一次又一次,他都稳稳当当地打进半决赛或者决赛,然后遗憾地与冠军擦肩而过。他稳定地保持着世界前三的水准,但无论如何都无法突破那层被称为“心理魔咒”的窗户纸。

  每次到比赛的后半程,他的脑子里都会盘旋出无数种比赛结果,而最终魔怔般地占据内心的总是更加消极的那一面:如果输了会怎样?

  当年6月,马龙陷入职业生涯最低谷。他站在地铁站拥挤的人潮中,压低帽檐,逆流而上,“真想有人过来撞我一下,我好狠狠地揍他一顿”。

  三年后,马龙已是集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刚刚从里约归来,坐在上海一家摄影棚的化妆间里,对三年前这场“重大失利”侃侃而谈时,脸上早就没了当年的压抑和隐忍。


  “当时根本不敢想大满贯,就想奥运会和世锦赛单打冠军,总得拿一个吧,对自己有个交代。”他笑着说。

  那是他职业生涯最为尴尬的一段时间。除了在2012年男乒世界杯上曾战胜德国名将波尔拔得头筹,马龙从未在张继科、王皓参加的世界大赛中夺得男单金牌。两位战绩显赫令国人骄傲的队友,对他而言,却是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在85后的年轻球手中,1988年出生的马龙一度是刘国梁最为器重的年轻人。18岁时,马龙就被刘国梁带上了不莱梅男团世乒赛的舞台。2010年以后,马琳、王励勤逐渐淡出乒坛,顶尖行列中只剩下1983年出生的王皓。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少年老成的马龙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然而,一个人称“藏獒”的球员却从斜刺里杀出,打乱了人们按部就班的设想。

  和马龙此前的一帆风顺不同,张继科在2010年之前的国家队生涯可谓命途多舛。2003年进入国家一队,随后因违反队规而被下调至省队,直到2006年才回到国家一队。2009年,因在横滨世乒赛对内选拔赛中不服从教练的暂停安排,张继科失去了两站公开赛和世乒赛的单打机会——而今回头来看,张继科依然未被某种特定的规则规劝,但他的桀骜不驯和张扬狂放已经成为了成功的佐证。

  2011年世乒赛上,第一次参赛的张继科在决赛中战胜王皓,夺得个人首个大赛冠军。随后的张继科变得势不可挡,成功摘得当年男乒世界杯的冠军。连夺世乒赛和世界杯冠军的伟业,历史上只有1991年的佩尔森和1995年的孔令辉做到过。张继科,这个权威的冒犯者和颠覆者,在创造纪录的路途上狂飙突进。

  温顺乖巧但又多年无冠的马龙自然成了这个参照系的反面。

  马龙的主管教练秦志戬曾说:“论态度马龙最端正,论技术功底,马龙最扎实最全面,但是这小子有时偏偏少了那么些霸气。”而在众多媒体鼓吹张继科成绩的伟大之时,对马龙“心理素质不过硬、没有冠军气质”的质疑则使其深陷于自卑的泥沼。

  “煎熬。”马龙如今这样形容这场漫长的等待。“说的夸张一点,世锦赛就是一个人的婚礼和127个人的葬礼。在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只有拿了大赛冠军才能被认可。单项世乒赛两年一次,输一次就等于输两年。”

  除却三大赛,马龙拿遍了大小赛事的冠军,世界排名也长期稳居榜首。但他依然无法建立起自信。他依然每天兢兢业业地训练,但却越来越多的自我怀疑:我还能不能拿世界大赛的冠军?随着年轻运动员的冲击越来越大、自己错失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焦虑感反反复复、与日俱增。

  2013年乒乓球团体世界杯决赛之后,刘国梁狠狠地批评张继科“表现非常令人不满意”,褒奖马龙“一单一双表现非常完美,以自己全面的实力让大家看到了世界第一的技术和能力”。

  作为队内的绝对主力,刘国梁经常将马龙和张继科相提并论,但每当此时,马龙心里的自卑感就会愈发强烈:“把我和继科放到同一层面上比,我就感觉在成绩上低他一等。”马龙坦承,当时的他羡慕张继科的成绩。直到今天,他都认为张继科在成绩上略胜一筹:“我拿的冠军比较全,但他拿过两次世锦赛冠军。”

  这种愤懑的情绪在马龙心里不断累积,终于有一天,他酒后失控。他忍不住质问母亲:“为什么小时候要送我去练乒乓球?”

  没有回答。

  二

  失手,连续的失手。

  2015年苏州世乒赛半决赛第五局,方博正手进攻,张继科措手不及将球打飞,11:10,方博拿到赛点。卫冕冠军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反手相持,三个回合,张继科没有稳住,球落在地上,比赛结束。

  对于这位乒乓球竞技史上最快拿到大满贯的选手而言,止步于四强并不能令支持者满意。很多媒体在当时使用“爆冷”一词定义这场比赛。随后一年,这样的“爆冷”屡见不鲜。饱受伤病困扰的张继科始终无法调整自己的状态,在一些低级别比赛中接二连三地输给名不见经传的外国选手。

  主教练刘国梁不断地在媒体上放狠话:“如果再这么打下去,就别想去里约奥运会了!”这位中国乒乓球的掌门人希望用这种方式激发出张继科的斗志。

  但这些警诫对张继科失效。他直接表达了对刘国梁的不认同:“我不认为到了职业生涯的低谷。”“因为那些小比赛根本没有输到心里。”他解释道。

  张继科从来就不是中国人所习惯看到的那种乖巧低调的世界冠军。

  在原国乒教练李晓东眼中,“创业阶段”的张继科是个亡命徒。“他能够虐待自己,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李晓东说。封闭训练规定一天三练,张继科独自一天四练。身上有伤病,他能冒着钙化的危险在胳膊的同一位置连续打7针封闭。

  于是,这匹孤勇独狼甫一出场,就带有了大闹天宫的嚣张气焰。

  2011年,错过连续6个赛点的张继科终于获得了第一个世乒赛男单冠军。他躺地扔掉球拍,双手掩面。和对手王皓握手之后,他出人意料地撕碎了上衣,露出健硕的肌肉,朝天怒吼。2012年获得奥运会男单冠军之后,他更是扔掉球拍狂奔数十米,亲吻最高领奖台。

  放眼整个中国竞技体育界,这样张扬狂放的场景都极为罕见,这为张继科赢得了超高人气。央视乒乓球专项记者周到这样描述“撕衣”带来的轰动效应:“仅仅因为这个动作,他就把庞大的90后群体吸引到了乒乓球这个圈子里。”

  然而,狂喜过后,麻烦随之而至。

  2014年男乒世界杯决赛后,战胜马龙夺冠的张继科延续着激情庆祝方式。这一次,他怒吼着踢碎了两块场边的广告牌。国际乒联没收了4.5万美元的夺冠奖金,媒体的口诛笔伐接踵而至。

  自此之后,张继科开始对零零星星的小比赛失去耐心。

  445天到达绝大多数运动员此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之后,张继科发现前面已经无人可被超越。一次接受电视节目采访,他告诉主持人将来不会选择做教练,因为教出来的学生很难超越自己。

  反反复复发作的伤病和大满贯之后消退的求胜欲望同时啮噬着他。一到比赛,他就和自己较劲:明明已经意识到场上的自己成了一个空壳,但灵魂和意念始终无法重新统治这一切。

  他觉得越来越无聊,甚至感觉自己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晃荡着在乒乓球队的训练馆“上班”,为了填满训练时间而像机器一样练习发球和抽球。

  “就跟傻子一样,空白,想不起任何东西。”一年多以后,在里约奥运会上取得一金一银的张继科荣耀归来,坐在酒店房间里回忆这一段历史时,语气中依然对自己充满了责备:“明明平时都很正常,为什么一到场上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2015年10月份,这种自我埋怨开始演化为对乒乓球的逆反心理。“你知道那种感受吗?球都不想往球桌上打。”他回忆说。

  他这样描述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越打越孤独,找不到目标的那种孤独。”

  “一个成功的人,不光是运动员,其他领域也是,他一定很孤独,承受的东西是我们很难想象的。”张继科的主管教练肖战说,“真正站在世界顶尖的人是他,不是其他人,我们不能体会他的痛苦、纠结,或者是害怕掉下来的感觉。”

  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张继科一共输掉了14场比赛。

  藏獒被锁到了笼子里。但世界依然需要统治者。曾经那个长期笼罩在张继科阴影里沉默寡言的男人,悄无声息地接管了世界乒坛。

  双排扣西装Berluti蓝色羊毛大衣GiorgioArmani蓝紫色提花毛衣ErmenegildoZegna系带皮鞋Burberry

  2015年苏州世乒赛男单决赛上,马龙战胜方博,夺得了职业生涯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他仰天长啸,纵身一跃,跳上76厘米的乒乓球台,将双手置于耳朵处,迎接全场山呼海啸的掌声。

  10月,马龙夺得世界杯冠军。

  2016年2月,夺得德国公开赛男单冠军之后,马龙的巡回赛冠军数增加至25个。这项数据在中国球手中无人能出其右。

  8月里约奥运会,马龙连夺男单、男团两块金牌。

  而在小比赛中状态平平的张继科,在里约奥运会上再次展示了“天生是冠军”的本色。他秋风扫落叶地杀入了男单决赛,并在最后男团决赛的男双对决中,将搭档许昕从先前一场的失利中捞了出来,为最后夺魁立下了汗马功劳。赛后,刘国梁评价道:“通过这次考验的张继科升华了。”

  至此,马龙和张继科,这两个同一时间入选国家队,但又发展轨迹迥异的球员,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会合,以新时代双子星的名义站上了世界之巅。

  三

  年龄相仿、成绩接近、人气对等、此消彼长。

  28岁的马龙和28岁的张继科,在过去几年展现出了一对伟大对手应有的特征,类比于网球场上的桑普拉斯和阿加西、足球场上的C罗和梅西。

  2009年,马龙和张继科同时成为了西班牙足球豪门皇家马德里队的球迷。这得归功于银河战舰当年的巨大手笔:同时引进C罗和卡卡。张继科是C罗的忠实拥趸,卡卡则是马龙心目中的中场大师——不同球星的身上,投射了马龙和张继科截然不同的性格,也为二人不同的职业路径埋下了伏笔。

  “我喜欢他踢球的那样儿,不喜欢看他踢球的技术。”张继科说。他最欣赏C罗的是他在场上那种不服输的品质,认为其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你要征服的人可能是全世界喜欢体育的观众。这种征服感,不是一个冠军就能做到的,而是依靠很长时间的积累,有冠军、有失败、有精神力在,才能去感染他们。”

  今年欧洲杯决赛,C罗的表现让张继科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开场仅8分钟,C罗就因一次冲撞导致左膝膝盖受伤。被迫下场之后,C罗在场边和主教练一起激情四射地为球队部署战术。C罗的表现一度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这展现了他对球队真挚的热爱,批评者则认为这是对球员身份的僭越、对主教练的不尊重。张继科的理解则是,C罗只是试图给队友一些建议:“教练员不可能完全体会到运动员在场上的感觉。教练员有教练员的指挥能力,运动员也会有临场的判断力,不可能你让干吗就干吗。”

  赛场内外,张继科都表现出和C罗相似的气质:桀骜不驯、特立独行。在场上,张继科从不去想观众的感受,“我在场上不是打给他们看的,我是打给自己看的”。

  去年宁泽涛获得游泳世锦赛冠军之后,有记者问张继科对他的评价,张继科直接回答:“跟我有啥关系。”对于外界赋予的种种标签,张继科也并不放在心上:“哪个(标签)我也不认同,我就做我自己。”

  性格温和内敛的马龙喜欢的球星则是当年皇马的另一员大将卡卡。这位2007年的世界足球先生场上技术全面、球风细腻、比赛专注,场下温文儒雅,鲜有花边新闻被爆出。马龙自言骨子里并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如果在场上踢球,最心仪的角色一定不是那些进球如麻的前锋,而是那些能控制住中场、为队友传出致命一击的战术大师。

  漫长的职业生涯里,二人长期各自秉持着截然相反的行事气质,且都对之深信不疑。张继科有时会劝马龙:“你能别老这么乖,坏点才能成事儿”;马龙的回应是:“你别嘚瑟,好好打球。”

  马龙虽然嘴硬,但却开始尝试喜欢C罗。那是一种带点功利性质的喜欢——他希望能够从C罗身上汲取一种更富有攻击性的比赛气质。那时候,马龙被自己和教练秦志戬“逼”着做很多和性格矛盾的事情。马龙胆小,秦志戬就故意整他,骗他摸黑去山上拿礼物。马龙在山上转了两个小时也没有找到礼物,反而被山上的狗吓得够呛。

  年岁渐长,马龙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局限性。

  “本身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样的明星。”马龙说,“外向性格的运动员更容易成功这一观念其实是有偏差的。每个人性格不同,成功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些东西就是学不来。”他不再拧着自己。

  在卡卡远离欧洲赛场之后,马龙学会了欣赏梅西身上那种内秀的霸气。

  “最高境界不是谁打得厉害,而是一上场,气场就能让对方感觉到崩溃。”9月9日下午,马龙说出这番话时,语气平稳,毫无杀伐之气,“现在我觉得自己依然是正常打,外界就觉得你霸气了,其实也没有。我觉得还是正常的。”

  “张继科是心理带动技术,马龙则是技术带动心理。”8月18日参加《风云会》节目录制时,刘国梁如是说。今年吉隆坡团体世乒赛之后,刘国梁曾这样点评二位弟子:“张继科胜在格局,马龙胜在细节。”

  相识十三年,马龙说他和张继科就是一块镜子的两面,互补,又能相互观照、相互激励。在他心目中,张继科更像是一个爆发力十足的短跑健将,而自己则更像讲究耐力的长跑运动员——一场比赛中,他们有输有赢,但在被拉长的时间轴中,他们以各自的魅力瓜分着C罗和梅西所占领的土地。

  四

  里约归来,收获超高人气的马龙和张继科,迅速地被裹挟在了欢呼和赞美中。他们成了空中飞人,马不停蹄地参加着“多了好几倍”的表彰大会和电视节目。但大强度的社会活动带来的仅是身体上的疲累,和奥运会之前心理上的煎熬相比,前者几乎不值一提。

  奥运会期间,开赛前十分钟张继科还在睡觉的图片使他迅速成为当天被热搜的关键词。但张继科解释,赛前睡觉纯属子虚乌有。每一场比赛之前的三四个小时,他就会感觉到一种巨大的焦虑:“难受,我说了你也体会不到的难受。你会想到一万个结果,这一秒想到这个,下一秒想到那个。”他会尽量让自己保持沉默,闭上眼再捋一遍比赛中将会发生的所有可能及其应对策略。

  马龙也紧张。到了里约之后,他特别害怕半夜醒来喝水或者上厕所,因为只有陷入无意识的深度睡眠时,他才能不去想和比赛相关的事情。

  输不起。乒乓球队过往的骄人战绩累积成膨胀的压力,平摊到了每个运动员的身上。

  “我们每次都做到有惊无险,这四个字感觉上很笼统,但其实很难。”张继科说,奥运会的比赛是漫长的煎熬,比赛随着轮次越发激烈,而压力也与日俱增。

  持续的高压和严重的腰伤一度曾让他萌生退意。在奥运会开始之前,他就曾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但真到了这一刻来临,他又感觉心里起了波澜:“放下球拍的那一瞬间,也会舍不得吧。”奥运会决赛结束之后的一次网络直播中,粉丝问他,如果有一天真的不打球了会做什么?他回答说:除了乒乓球,没有更好的答案给自己。

  马龙还没有考虑过退役的问题。眼下,他更关注的是需要用多久才能将身体和思维从娱乐模式调回到训练模式。

  9月9日,马龙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中献出了自己的娱乐节目处子秀。在这个陌生的领域,马龙的不自信又冒了头:“我并不擅长这些场合,不像别人放得开。”他站在台上,觉得手足无措,但转念一想,这总比打球要轻松:“打球必须要赢,做节目反正差不多就行。可能观众也喜欢看到你丢人的那一面吧,那就娱乐娱乐他们。”

  2016年9月14日,马龙和张继科都在成都的中国公开赛上亮相。这是里约奥运会之后他们第一次参加比赛。在征服了全世界观众之后,“双子星”唯一要做的,就是静下来,享受比赛——对于常年背负重压的两位乒乓球国手而言,这大概是自我搏斗又自我和解之后,为数不多的享受乒乓球运动自身魅力的美好时光。

相关热词搜索:马龙加

上一篇:离开乐视体育100天,于航归来
下一篇:邹市明11回合苦战遭TKO 负日本挑战者失金腰带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