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面对流浪乞讨者
2012-07-26 09:25:23   来源:新华网   评论:0 点击:

面对流浪乞讨者 如何更合理地救助、管理和服务



  在城市的商业中心、过街天桥、地铁车站,您是否遇到过流浪乞讨者?您是否被他们的可怜所打动而慷慨解囊,抑或是为他们的纠缠所烦恼而拂袖离去?流浪乞讨人员如何管理一直是困扰地方政府的一个难题。对待流浪乞讨人员,究竟该采取刚性措施还是柔性管理制度,善意或许也体现在制度的不断合理化中。如何进行合理救助需要更明确的标准、更合理的规范和更精细的措施,才能避免在服务、管理和救助过程中出现随意性甚至造成“被强制”。
  深圳出台市容新指标乞丐现街头城管将扣分
  
  罗湖的城市管理工作人员面对这样一个难题:如果你管辖的街道上,有乞讨者,流浪者,你要把他劝走,可是,如果他不走,你就麻烦了,根据新近出台市容环境量化考核指标,你可能会被扣分。
  
  “在全市将城市道路流浪乞讨人员出现的数量纳入区域日常市容考核指标,是第一次。”罗湖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一位人士介绍,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一些重点街道以往也曾自定考核,也是按照区位和流浪乞讨人员人数扣分,但是在全市级别以市容环境方式量化考核尚属首次。详细>>>
  
  网曝广州多处桥底浇注水泥锥防流浪汉栖身
  
  广州近日被曝出在白云区、天河区等多处天桥、高架桥桥底浇注水泥锥,这些森然林立的“尖齿”是为了驱赶在此栖居的流浪汉。据广州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水泥锥在建立之初,确实是为了防止流浪人员栖居桥底,维护市容市貌。不少网民认为:城市不应以这样冷漠的方式对待弱者,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帮助。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有形的无形的“水泥锥”都应该尽早取消。详细>>>
  
  新华时评:“水泥锥”“扎”出城市管理病
  
  城市因人聚集而存在,因人交往而发展。包容理应成为每个城市的精神内核。城市流浪者群体的形成,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构成也颇为复杂,甚至其中不乏一时找不到门路、又无钱住店的外来打工者。他们栖身于高架桥底这类场所,可能于市容不雅,也会存在有关方面所说的“其他问题”。但在高架桥底浇筑出成片的“水泥锥”,不能说是给城市美容;除了驱除流浪者,我们想不出这些“水泥锥”还有多少存在的理由。详细>>>
  
  北京确保流浪乞讨人员衣食无忧过春节
  
  据了解,为了确保流浪乞讨人员衣食无忧地度过春节,北京市所有的救助管理机构在安排了值班和加班的工作人员、准备好充足食物和御寒衣被等物资的前提下,还在积极地营造节日的喜庆氛围。他们对受助人员生活区进行了居家化的布置,每间宿舍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挂起了红灯笼;同时,还为受助人员制定了节日食谱,提前包好了年夜饺子,甚至特别设计了一些文体活动以及小游戏,尽可能地让流浪乞讨人员安心接受救助,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爱。详细>>>
  
  河北保定对城市流浪乞讨病人实行“先救治,后结算”
  
  2012年春节,我国北方正迎来一年最寒冷的隆冬时节,针对城市流浪乞讨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河北保定市日前出台意见,要求坚持“先救治后结算、先救治后救助”原则,实行“首接负责制”,即谁发现,谁负责。详细>>>
  
  评论:给流浪乞讨者一个临时的“家”
  
  对于生活在当下中国的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可以试着作这样的假设,如果自己在某一天突然因为一场意外的变故无家可归,流落街头,那么,我们该去哪里为自己找一张免费的床铺和一顿免费的食物?政府救助站是不是改一改救助方式,主动上街救助,给无家可归者一个临时的“家”?详细>>>
  
  人民日报:行乞救助需要更多善意
  
  繁华闹市,我们常会看到行乞者。他们的出现会引起同情,场景转换后却可能再不相干。然而,对这样一个存在于社会边缘的流浪行乞人群,社会管理者却不能漠视。日前,《深圳经济特区社会救助条例》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对流浪乞讨人员“分类救助”引来关注,“以乞讨为职业的流浪乞讨人员”被单独列出。这种法规层面上的细化和改进,体现出一定的制度善意,也让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境遇改变有了更多期待
  

相关热词搜索:面对 流浪 乞讨者

上一篇:常州"黄金蟒"跑到暴雨后的北京?
下一篇:媒体的力量三人成虎?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