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亲子 > 正文

父母教育专家:财富在童年以爱的形式存在
2016-03-23 11:36:53   来源: 搜狐焦点网   评论:0 点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一种大爱的精神。这种爱让万物生发,不断成长!教育尤其需要有这种精神,才能让正能量传递,帮助千千万万的孩子成才,拥有成就,创造财富,享受生活。

面对那么多困惑的父母们,如何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好举足轻重的角色,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发展呢?又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路陪伴,让他们能杨帆远航呢?

记者专门采访父母教育专家,亲子教练导师,北京德融达公司的创办人周晶晶导师,她通过30年的教育实践,总结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落地实操经验。

父母怎样实现孩子的社会化?

从德融达先进的教育理念出发,认为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是个最敏感的时期,进行有方向性的引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把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激活”。

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并不是独立成长,而是通过社交,与他人进行互动来建构自身的认识系统,通过互动不断确认和印证,最终形成很多第一手的体验,这些成为一个孩子心理存在的基础。

儿童虽然小,他依然是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他们与他人的关系构成了心理生存的基本前提,这是走向成熟和未来成功的支点。

所以,儿童需要健康和有方向的社会化。这就是电脑的格式化。

这种社会化,最多就是靠家庭里面的亲子互动,人际关系的互相作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缺位,等于把孩子通往社会这座桥,要么搭歪了,要么搭建的不顺利,要么搭建的不结实。埋下的隐患,成人的时候必然会显现,不过早已悔之晚矣!

因此,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孩子的社会化过程的质量。也决定这个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决定着孩子一生社会化水平所可能达到的高度。

如果把孩子比喻是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想要想种子茁壮成长,就要提升土壤的质量。父母作为孩子重要的互动对象,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永远是最重要的第一人际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永远无法逃避。

孩子抽象的内心世界的形成和完善,对于无知的父母只能视而不见,无能为力,21世纪到了父母必须学习的时代了,因为这个时代要求的人才已经不一样了,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无所作为,必将遗憾终生!

周晶晶导师认为早期教育要在6岁以前有所作为,最晚10岁以前完成,因为这是每个人的心身健康打基础的黄金时期。不可缺位,不可错过,不可无知!

父母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做的好就会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和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是孩子一生要感激和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

怎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更有效?

德融达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认为0-6岁儿童的学习等于游戏+体验,对于0-6岁儿童的教育方式来说,培育重于教育。父母对0-6岁儿童的培育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孩子的体验。通过重复性、一致性、适龄性的体验和多感官刺激,观察学习和模仿表达。

安全和安心。包括生理安全、环境安全、饮食平衡、定期医院体检、疾病预防等。

情感、社交和人格。给孩子足够好的爱、激情和细心的照料以及经常性的亲子互动。

学习沟通。可以模仿小朋友交流方式,从孩子角度思考、交流、观察和聆听,以选择方式代替命令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否则孩子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精神就会被扼杀,长大也成为不了创造性人才,成不了乔布斯,也成不了企业家,最多是个高级打工仔,所以,多用正面肯定的语言鼓励孩子,表扬孩子的正确行为,从童年开始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长大才能结出硕果。

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需要父母的专注和决心,不只是钱,也不只是出国留学那么简单。否则成了一个找不到工作的海归,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怎样让孩子成为一生富有的人?

对于体验式学习和培养创业型人才,北京德融达公司教育专家——资深企业教练中源导师也认为:“童年饱满的爱,有原则的爱,长大以后就会转化成为财富!因为爱是能量,财富也是能量,人生是能量守恒的,你付出多少能量,就会创造多少的财富和精神回报。”

所以,父母要给予亲子互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和优先权,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才是正道!那些所谓“鹰爸”“虎妈”,他们“棍棒出孝子”的方式,虽然能让孩子考个好成绩,应聘个好工作,也会造成孩子一生无法解决的内心创伤,让他们一生无法去感受幸福和自在,失去了人生和教育原本的意义,因此夫妻合力,用爱滋润,真正懂得教育之道,共同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才是培养孩子的不二法门,才是人间正道。

北京德融达的父母课堂和青少年领导力训练营,也会长期为我们的家长父母和孩子们服务,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念去成就孩子,成就家庭,成就父母,成就社会,成就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形式 父母 财富

上一篇:佳贝爱儿童乐园让孩子们互相接触、彼此交流
下一篇:佳贝爱儿童主题乐园 锻炼孩子动手和协作能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