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大学 > 正文

以马克思就业观引导职业认同研究
2022-10-06 19:35:09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为人类而工作是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核心,众所周知,“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国家发展的基石、家庭幸福的靠山石、高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蚌埠学院以obe办学理念为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围绕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深度把握就业生态运行的底层逻辑指导就业方向,以就业质量倒逼教学质量。把马克思就业纳入教学设计:

  一是链接爱和责任的就业,始终遵循人职匹配逻辑审视就业,以马克思职业认同逻辑开展职业规划,培养有责任、有情怀、有竞争力的人才目标。

  二是以三全育人为渠道,培养大学生职业认同感、价值获得感、过程安全感、体验幸福感。职业认同遵循就业观从感性认识到知性认识,从知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知性互构。

  三是从知性互构到知行合一的演进,在演进过程中,马克思择业观是最高标准和最核心逻辑,为人类而工作是职业认同的最高价值指向。

  学界对职业认同的研究,最初考察是心理学视角,结合新时期职业认同与形成心理角度厚植爱国主义以情怀,以马克思职业观和习近平关于就业理念为指导,建构应用型本科职业认同概念。

  理论层面,建构的基础是借鉴国内文化认同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美国学者阿瑟·萨尔兹认为“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连续性的特殊活动,是社会分工体系中人们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是最具体、最精细、最专门的社会分工。

  实践层面,以工程化实训提升就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就业拓展训练,以慢就业中提炼能力恐慌,开展反向教学设计。

  四是职业唤醒,对就业难决定职业选择和存在的困境:(1)经济思维薄弱;(2)原生态家庭的思维的惯性;(3)择业思维价值取向单向度的;(4)主体择业与境界、意义、价值要素纳入评价的意识薄弱。

  心理层面辅导促进职业效能感,课题组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职业角色是重要的、有吸引力的,与其他角色是融洽的”,职业认同有意义感做支撑,那意义感的来源包含看到他人的需要、与某个群体建立联系、服务于某种终极价值。

  课程思政以马克思体统的择业观引导蚌埠学院就业,“人们要选择真正使自己受到鼓舞、真正感兴趣的职业,选择一种有尊严的职业。如果在选择职业时受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的支配,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课题组认为,“选择职业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从社会评价逻辑分析,职业自豪感来源于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和满足的同时,也来源于公众的认同和社会的支持。

  课题组发现,大学生职业认同感指导下的就业会产生自豪感的高涨与低落,都影响着人服务社会与人民的成效。新媒体时代,职业自豪感除了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还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媒体提升人的职业自豪感,对于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及保障身心健康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网络化时代就业多元化,只有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利弊,正确抓住机遇,才能够有效提升人的自豪感,促进职业价值的进一步实现,得到社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马克思择业观在引导职业认同过程是理性化思考—价值观认同—心理和行为选择—社会评价影响。

  职业认同与社会评价与时代精神高度关联,不同时代的有不同的时代精神,时代本主题、基本特征,职业认同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各个方面,时代发展职业认同和根植社会土壤中,职业认同也是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并由实践来检验。

  在对就业质量大数据分析中发现,互联网时代,机遇赋予职业多样化选择机会,不同职业社会贡献和价值评价差距很大,这些都给职业认同带来选择困难,职业锚不断在实践中被修正。

  从理论本身的价值给出高度肯定结论,基于这个判断,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施路径要把“马克思青年择业观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这样的路径选择可以“彰显出崭新的时代意蕴与实践价值”,以此为前提推论:马克思择业观“对引导新时代青年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研究主要内容和重点:

  凝练马克思就业观核心内容精神要义,对择业观做维度切分,围绕切分建立马克思就业观认知建模;

  以模型呈现就业观、价值取向与职业认同的链接与反应;新旧动能转化罗默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优化要素中马克思择业观要素提取与分析;建构马克思就业观与罗默模型协同嵌入职业认同模型。

  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联结的支撑模型中马克思择业观整体性嵌入与协同;综合分析各模型运演进程,建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探析产教、科教融合叠加生成策略所需知识;建构就业链与四联融合互相支撑共变模型。

  以马克思择业观与价值观分析就业难困境中失衡、失序与矫正;探索各层次就业观转化规律,避免陷入惯性轨迹的锁定态。建构马克思就业观引领化解就业困境模型。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是把马克思的择业观与罗默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结合分析就业困境内在变量之间关系。现实意义是以马克思择业观引导大学生就业认同,形成科学的就业格局和新时代建设者期待的就业观。(蚌埠学院 胡业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课题组赴倍加洁公司进行实地调研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