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艺术 > 正文

上海“文化地标”两度遭遇关门危机 兼卖果蔬
2013-05-07 11:19:12   来源:   评论:0 点击:

季风书园两次遭遇“关门”危机 重组后扩大经营范围求生存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在上海只能逛一间书店,那就是“季风书园”,然而,这个被视为上海“文化地标”的“好书店”却也难逃近年实体书店经营惨淡的噩运。从最多时的8家门店,减少到目前的2家门店,其中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站店在2008年险些遭遇“关门”的危机后,近日迁到了上海图书馆地铁口,并吸引了一些民间资本进行重组。新的“季风书园”于4月23日正式开门营业,读者很快就发现,新的“季风”有了变化,除了新书增加了,还开始卖咖啡、甜点、蔬菜水果,甚至书包。新季风的尝试能扭转独立人文书店的生存尴尬吗?

策划/刘放

文、图/本报驻上海记者周裕妩 实习生 向玉萍

书店两度遭遇关门危机

1997年,沪上读书人严搏非创办了“季风书园”,从书刊亭到40平方米的小店再到鼎盛时期的8家连锁,“季风书园”已然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多年来,季风始终坚持“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的理想追求,它坚信,一个书店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和判断构造出一个具有思想维度的世界,而书店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书店所构造的文化价值。

而这8家“季风”书店中最为知名的当属上海陕西南路地铁口的这家店,但近几年内,这家门店已是两度遭遇关门危机。

1998年在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地下过道开张的“季风书园”,到2008年年底店面租赁合同到期,10年前,季风拿到的价格非常优惠,10年间,上海的物业价格迅速蹿升,陕西南路地铁站这一商业黄金地段的价格就绝不是本来就薄利的书店所能承受的。

消息传出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呼吁出版界联合起来帮助“季风书园”渡过难关,互联网上更有网友发起“一起来捍卫陕西南路季风书店”的活动,引起了数千人的响应,很多读者发出了“请留下哈贝马斯与哈根达斯作伴”的呼吁。

在各方的努力下,2009年年初,“季风书园”续租一事尘埃落定,新签合约得到了非常实惠的折扣,但期限为3年。到2012年年初,“季风书园”又一次面临租约到期。

新季风的目标:活下去

严搏非告诉记者,在巅峰时,仅陕西南路地铁站这一家店,每天的销售额都能达到6万元以上,但是在近两三年,该单店的年销售额降至700至800万元,陷入亏损。

在2012年又一次租约到期的时候,严搏非甚至想到了暂时关闭这家门店。这个时候,经朋友介绍,严搏非认识了“70后”生意人于淼,2012年年底,两人第二次见面,严搏非主动问于淼是否想要加入。“当时就做了决定”,于淼回忆道,在邀请了三四个朋友共同参与后,于淼成为重组后的季风书园最大的股东。据于淼自己介绍,他一直是季风的顾客。他说:“自己这个投资并不是盲目之举,一开始觉得书店是一种沉重、传统的业态,但深入接触了之后,觉得还是有一些可以发挥的空间,这年头,书店活着就是奇葩,但让季风实现自保还是有可能的,目标就是让它活着。”

设置休闲区力保生存

4月23日,融入了新的东家、又迁到了新的地址的“季风书园”选择在世界读书日正式营业。记者看到,除了600平方米的图书卖场外,这家新店还专门用透明的扇形屏风隔出了一个“读者生活休闲区”,休闲区为读者提供一个驻足休息的场所,吧台上的工作人员在忙碌地冲泡咖啡,旁边的小黑板上写着新鲜美味季风布朗尼曲奇的字样。吧台旁一个开放式的玻璃保鲜柜里摆放着小包装的火龙果、龙眼、柠檬、辣椒、玉米等时鲜果蔬价目表摆在中间,一盒从几元到二三十元不等。

对于新店的整体风格,严搏非表示“非常满意,这就是我的想法”,他说:“卖咖啡也好,卖果蔬也好,书店的销售主体仍然是书,书店实体店的困境需要一个全局性的解决,在这之前,季风只是希望可以在这个市场里留下来。”

于淼也表示,季风这几年在经营上遇到的困难是所有实体书店都遇到的,而和网上购书不同的是,书店更像是一个精神家园和心灵驿站,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引导这种氛围,让人能够静下来,慢慢感受,“希望季风能尽快地凤凰涅槃,再有愿望和理想,而不能生存,一切都是空谈。书店一定要能够取得自立,学会自我生存”。

相关热词搜索:上海 文化 地标

上一篇:首场“岳麓书院讲坛”主题--——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下一篇:长江师范学院生科院举行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

分享到: 收藏